这次海昌海洋公园的控股权易主,不是简单的输血救命,而是一次典型的产业资本整合操盘。23亿港元进来,祥源系拿下38.6%的股份,直接从幕后走到台前,把董事会全换了人,这已经不是财务投资,是实打实的接管。
我们来盘一盘这笔交易的核心逻辑。第一,价格很关键——认购价是0.45港元/股,而公告当天收盘价是0.86港元,相当于打了五折还多。这种大幅折让,说明原股东是真的需要钱,也愿意让出控制权来换生存空间和转型机会。海昌这几年受疫情冲击大,债务压力摆在那儿,这次募资净额22.84亿港元,其中9亿多要用来还债,光银行本息就占了6.85亿,可见现金流有多紧张。
第二,钱怎么花,其实已经画好了路线图:20%补运营资金,40%投主业,40%还债。这个分配比例很有意思——一半的钱先稳住基本盘,一半用来谋发展。特别是那40%用于推动主题公园运营、O+S(运营即服务)和IP业务,说明祥源想做的不是简单维持,而是要重构海昌的商业模式。
再看人事安排,就更清楚了。俞发祥自己挂帅,出任董事会主席兼CEO,这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意味着战略主导权完全收归祥源。新进的执行董事全是祥源系老将,连非执行董事都安排了祥源党委书记和俞发祥的堂妹,治理结构彻底重组。而原来的曲乃杰卸任,曲程退居非执行董事拿18万年薪加奖金,权力交接非常清晰。
最关键的是,祥源自己说了,这不是被动接盘,而是“双向奔赴”。他们看中的,是海昌现有的9家海洋公园布局和品牌资产。更重要的是,现在祥源手里有了两家上市平台:A股的祥源文旅和港股的海昌海洋公园。一个主打国内景区和文化内容,一个拥有成熟的主题公园运营网络和海外项目经验,两者能形成资源联动。比如IP共享、管理输出、融资协同,甚至未来可能做资产腾挪。
所以这一步,本质是祥源在构建文旅产业的“双轮驱动”格局。港股平台负责国际化和资本运作,A股平台对接国内政策与区域资源,两边互相支撑。至于能不能跑通,接下来要看两个关键点:一是海昌能否止住亏损,二是两家上市公司之间到底能产生多少实质性协同。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具体打法还没看到,但牌已经亮出来了——这是一场有预谋的产业整合,不是临时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