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这盘棋下得怎么样?
“十四五”快收尾了,成绩单基本能看清。外界看中国,常觉得是宏大叙事,但咱们做投资、搞产业的,得拆开看里子——这五年,到底在哪些地方真正落了子,又在哪几个关键局上赢了先手。
先说结论:这五年,不是简单地把GDP从110万亿干到130万亿,而是系统性地重构了增长底层逻辑。稳增长、控风险、转动能三件难事,同时推进,还基本没踩大坑。背后靠的,不是短期刺激,而是一套“规划+执行+韧性”的组合拳。
第一,增长质量变了。
过去五年经济增量超35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但更关键的是结构——内需对增长的贡献率平均86.8%,消费成了主引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冲到48万亿,网上零售额15.5万亿,全球第一。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底盘不再是出口和投资单轮驱动,而是真正转向了内生循环。哪怕外部风浪再大,国内这个市场能兜得住。
第二,创新不再只是口号。
研发投入比“十三五”末涨了近50%,研发强度逼近OECD平均水平。最直观的是成果: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载人航天,多个领域跑出全球首次。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五年涨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达10%。这些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新质生产力在真实落地。以前说“世界工厂”,现在越来越多跨国企业把中国当成全球创新策源地,比如奔驰、宝马都把核心研发团队放在中国,这不是偶然。
第三,绿色转型已经闭环。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每三度电就有一度是绿电。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689万辆,充电桩1670万个,都是世界第一。光伏、储能、电动车的成本被中国供应链压下来,让全球绿色升级有了现实路径。这不是补贴堆出来的,而是全产业链协同的结果——从上游材料到电池、整车、充电网络,全链条自主可控。
第四,开放反而更深了。
外部环境越是封锁,中国越在扩大开放。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对最不发达国家实行零关税,服务贸易突破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成了真正的国际公共产品,中老铁路、中欧班列、海外港口电站,把基建、产能、标准一起输出。现在中国是15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这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靠供应链稳定性+基础设施联动。
第五,安全底线守住了。
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在主动拆弹,粮食产量“21连丰”,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提升,芯片等关键领域在封锁下还在突围。这些事不显山露水,但一旦失守就是系统性危机。现在看,底线是稳住了。
所以,这五年真正的成果,是把“确定性”做出来了。在全球动荡的背景下,中国用五年规划这套机制,把长期战略和短期应对拧成一股绳。下一步“十五五”,挑战肯定更多,但底牌也厚实了——市场够大、产业够全、技术够深、政策够稳。
接下来的关键,是怎么把这张牌打成可持续的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