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18日,跨国机器人产业对接活动暨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杭州举行。大会组织了15家德企来华参会,与杭州企业开展中德隐形冠军企业交流会,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说,机器人产业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水平的关键标志。杭州将人形机器人纳入五大未来产业赛道,着力打造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目前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并制定全国首部具身智能机器人地方立法,为产业提供制度保障。
姚高员表示,杭州将以建设“创新活力之城”为契机,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打造技术攻关先行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设研发平台,突破关键技术;二是打造产业集聚最优地,优化“三镇一港”布局,完善基金体系,构建科技金融支撑;三是打造应用场景最佳开放地,依托杭州场景资源,开展机器人示范应用,建设开发者社区,推动成果转化。他期待与全球产业界深化合作,共促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特邀副会长、原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认为,机器人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深刻重塑生产与生活方式。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人形机器人产量占全球一半。他说,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坚持开放合作,构建全球化创新生态,并探索创新融资工具盘活资产、吸引投资。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应成为全球机器人创新策源地和示范城市。他呼吁各方携手链接全球智慧与资本,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新高度。
杭州市西湖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扬表示,西湖区正全力打造“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作为长三角首个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该基地以“原创技术策源地、准生标准制定地、实景训练首选地”为定位,构建了“1+3+1”产业生态体系,包括一个服务港、三大平台(中试、认证、实训)和一条百亿产业链。目前已投入1.6亿元建设中试平台,联合建设国家级认证中心,并打造国内首个室内外一体化测试训练场。西湖区致力于将该服务港建设成为市场化运营、数据标准化、价值产业化的机器人“全球母港”。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上海)主任赵晓蕾认为,机器人产业是推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全球机器人密度已达每万名员工162台。她表示,数字化转型需构建新型产业技能体系与创新生态,工发组织将助力杭州对接国际资源,推动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共同促进包容与可持续发展。
在跨国公司分享环节,泰国正大集团汽机车工业企业副董事长张海波分享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全球布局思路,并表达了与杭州企业深化合作的意愿;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副总裁、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栋阐述了机器人的产业应用与技术优势,期待在杭投资布局;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康凯解读了全球产业链重构下机器人企业的国际化路径。
宇树科技联合创始人陈立、云深处科技合伙人兼技术总监周燕鑫分别介绍了在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品落地成果。普华集团管理合伙人蒋纯从投资角度分析了全球机器人趋势,充分肯定杭州产业发展潜力,并表示将持续投资支持优质企业,为产业注入资本动力。
大会期间,“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跨国公司与‘小巨人’企业联合创新工作委员会(筹)”揭牌。
本次大会集中展示了杭州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实力,实现了全球资源与本地需求的高效对接。大会由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投资促进局、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西湖区人民政府联合组织,配套举办产业链考察、中德企业交流、企业赴港上市专题及国际机器人组织领导人会议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