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这次跌得有点狠,近7%的跌幅,创下今年开年以来最差单日表现。有意思的是,这事儿发生在它刚画完一张巨大“饼”之后——在AI World大会上,管理层把2030财年的目标直接拉满:总营收2250亿美元,云基础设施收入1660亿,调整后每股收益21美元,复合增速超31%。这种数字,放在任何一家成熟软件公司身上都算疯狂。
但市场反应很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淡。问题出在哪?在我看来,不是饼不够大,而是大家开始问:这顿饭你打算刷谁的卡?
先看背景。甲骨文过去一年靠着AI基建风口,股价一路走高,核心逻辑是它绑定了OpenAI、Meta这些高增长客户。最近还官宣签下650亿美元的云基础设施承诺,听起来很猛。新任联席CEO也强调,新增订单并不依赖单一客户,想打破“靠OpenAI输血”的叙事。可资本市场显然没被说服。
为什么?因为资本支出的黑洞正在显现。上个财年,它的资本支出已经超过了运营现金流,创1990年以来首次。而根据华尔街共识预测,未来三年它将持续烧钱,到2028财年累计自由现金流缺口接近29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公司压根没披露未来的资本开支计划。
这就尴尬了。你要建AI数据中心,就得买英伟达、AMD的GPU,还得配套网络、电力、冷却系统,全是重资产投入。摩根士丹利测算,即便9月发了180亿美元债券,也只能覆盖到2028年资金需求的四分之一。接下来怎么办?继续发债?那财务成本和杠杆压力怎么控?
德意志银行、杰富瑞这些机构都在点同一个问题:你光说能赚多少,不说要花多少,投资者没法定价。Stifel分析师说得直白——商业模式转向资本支出主导,利润率结构已经变了,现在比的不是谁画饼快,而是谁能扛住持续输血。
还有个隐忧是节奏。Murphy提到,虽然目标惊人,但新合同带来的收入增速在本十年末其实是放缓的。这意味着前期要砸大量钱,回报却滞后。再加上整个AI领域最近公告密集,从芯片到模型全在扩产,市场开始出现“AI疲劳”,对长期确定性的怀疑正在抬头。
所以,关键变量不在于客户需求有没有,而在于甲骨文能不能稳住融资渠道,并且高效执行扩建。历史上这家公司经历过多次周期,但从没连续四年烧钱。这一次,光环还能不能护体,得看账上现金和债市耐心,谁耗得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