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中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格局中,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发展答卷。这五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大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全球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从科技创新到绿色转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民生改善,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更以开放合作的姿态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与动能。站在“十五五”即将开启的节点上回望,这份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经济韧性与创新引领双轮驱动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前四年GDP平均增速达5.5%,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年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研发强度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0%左右。正如国家发改委官员所言,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多个领域正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
绿色转型重塑发展底色
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路径。“十四五”期间,中国以年均4.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全球领先,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每用3度电就有1度来自绿电。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产销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中国在绿色创新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发展模式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开放共赢构建全球合作新格局
面对逆全球化浪潮,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规模2024年首破万亿美元,出口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品占比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中老铁路、中欧班列、喀麦隆深水港、哈萨克斯坦风电项目等标志性工程落地运营,显著降低全球物流成本,重塑亚欧经济地理格局。中国已成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95%,彰显制度型开放的决心与民生福祉的温度。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成为中国提供给世界的经济治理智慧,确保政策的前瞻性与连贯性,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