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稳定局最近这番表态,有点意思。话不多,但信息量不小,尤其是“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这句,听着平平无奇,内味儿可足了。我干这行这么多年,一听就知道,这是在为接下来的深层改革铺路。
现在的大环境,大家都清楚——经济转型压力不小,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这些老问题还没彻底出清,新旧动能转换又卡在节骨眼上。金融稳不住,啥都别谈。所以这次强调“发展和安全一体两翼”,不是喊口号,是实打实的底线思维。发展是目的,安全是保障,这话放在今天看,特别有分量。
有意思的是,他们提到了“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这“四早”可不是新词,但能拿出来反复讲,说明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不能再等风险炸雷了才去拆弹,得往前移,治未病。比如央行评级、压力测试这些工具,现在就是盯梢的“眼睛”。哪个机构指标异常,风向一变,立马就能捕捉到苗头。这几年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明显压降,靠的就是这套组合拳——在线修复、兼并重组、市场退出,手段越来越成熟。
更关键的是,存款保险这块“压舱石”正在起作用。截至今年6月,全国3554家投保机构,50万元偿付限额能覆盖99%以上的存款人。这不是数字游戏,是实实在在的公众信心锚点。而且差别费率机制也在动真格,奖优罚劣,倒逼机构自己管好风险。你要是瞎折腾,保费就涨,资本补充也得跟上,不然早期纠正直接上门,没得商量。
还有那个金融稳定保障基金,2021年设立,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它定位很明确:中央手里握着的“最后贷款人”后备军,专挑重大系统性风险出手。日常依托存款保险和行业保障基金运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结构设计挺聪明。
但话说回来,光有工具不够,还得协同。这次特别提到要强化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的配合,把主要金融活动、市场、基础设施都纳入统一框架。说白了,就是不能再各管一摊,得打通数据、共享风险信息,防止风险跨市场传染。毕竟现在的金融生态太复杂,一个环节出事,可能连锁反应就来了。
目前看,金融体系整体稳健,风险总体可控。但这不代表可以松劲儿。下一步怎么走?还是那句话:以进促稳,用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政策逆周期调节还得加力,但前提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个平衡,不容易拿捏,但必须拿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