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记者从“上海标地营造专家咨询会”上获悉,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率先推出了土地储备改革创新机制“标地营造”,将复兴岛和大吴淞列为试点片区,探索系统构建动态匹配、跨周期平衡、持续增值的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
所谓标地营造,指的是构建国土空间分级开发体系,打造标准地和标杆地。其中,标准地是以合规、高效为核心,符合底线要求的基础型空间载体,例如针对一般产业项目用地特点,实施前期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满足其基本建设需求,有利于降低土地成本和产业用地地价水平。而标杆地是以高品质、功能型、综合性为核心,为高质量发展牵引下的城区、街区功能提升、品牌塑造、价值彰显和格局营造提供坚实而优越的空间载体。
相较于以往局限于“通、平”要求的土地交付标准,上海正按规划有序提升基本开发空间的标准和能级,突出规划引领、空间支撑和资源统筹,一方面支持产业发展,降成本、控地价,突出标准地,另一方面聚焦高质量发展、强化标杆引领,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别是竖向规划要求,运用“三师联创”机制,整合专业技术团队的优势力量,统筹开展空间一体化设计,明确片区标地营造实施方案,有序安排和推进地形塑造、蓝绿环境、海绵城市、智能设施等建设,构建“蓝绿交织、立体复合、海绵弹性”的城市形态,实现空间集约利用与城市品质优化。
复兴岛便是标地营造的典型案例。
站在复兴岛最北端的防汛堤上,记者眼前是虬江、复兴岛运河与黄浦江“三江交汇”的独特景象。远处,上海理工大学、虬江路码头、外高桥等依次铺展,渐渐隐没于地平线。
上海率先推出标地营造模式,复兴岛和大吴淞列为首批试点片区。
“黄浦江潮水落差较大,退潮时,复兴岛周边的滩涂就会自然显露出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沈璐说,“可惜的是,现有的防汛墙把江景挡得严严实实。”她指出,从侧面天际线看,复兴岛目前过于平坦,与周边水系环境缺乏自然过渡。未来规划将打破这种单调,通过构建高低错落的多层空间,让整体形态更灵动、更具层次感。
根据规划,复兴岛北部现有防汛墙将被拆除改造,让岛头区域逐步恢复滩涂与江心洲的自然地貌,为鸟类提供栖息地。沿岸将设置缓坡、景观台阶和亲水平台,既方便市民亲近水岸,又兼顾防洪功能。岛北中部的露天广场,为未来举办文化娱乐活动预留空间。此外,一座高星级酒店也将落户岛北,不仅填补复兴岛文旅配套的空白,还将成为全岛的制高点,塑造区域天际线。
随着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如今,上海在空间资源利用和土地前期开发方面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空间紧平衡带来资源利用受限,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此前,土地前期开发长期停留在“通平”阶段,缺乏规划统筹和资源整合,未能充分释放土地的生态、社会与经济综合价值,制约了空间品质提升与时空高效利用。此外,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仅4米左右,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亟需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韧性,保障可持续发展。
目前,标地营造工作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很多构想和配套政策仍在制订和完善过程中,实施机制有待探索提炼,因此打造标杆地的试点片区尤为关键。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复兴岛和大吴淞定为首批试点名单,分别代表了“存量利用”和“转型升级”两种标杆地模式。
复兴岛是市区两级政府已经完成大部分存量用地收储的规划留白区域,正在公示的《上海市黄浦江滨江中北段专项规划》明确了复兴岛“数字智能岛、设计艺术岛、人民城市岛”的功能定位,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工业遗存、生态资源和有关支持政策,打造为国际创新创业岛,建设成为未来城市实验区、创新创业和人才集聚区、空间智能创新先行区。
而大吴淞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根据已经批准发布的《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将打造成为生态基底品质优越、创新创造功能集聚、滨水空间魅力彰显的上海产业转型示范区、智能智造引领区、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成为超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标杆。
“标地营造就像是一颗‘芝麻’,现如今看上去微不足道,未来一定能打开上海空间集约利用与城市品质优化协同的‘大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鑫表示,将通过深化制度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促进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和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