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出海,中国智造的“反攻”开始了
广交会刚开三天,机器人展区已经挤到走不动道。巴西买家直接掏现金抢购歌舞机器人,中东客商围着幕墙清洗机反复询价——这哪是展会,分明是订单争夺战的前线。
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中国机器人?
需求牵引,不再是“秀肌肉”
过去机器人参展,主打一个炫技:翻跟头、写毛笔字、打太极拳。好看,但落地难。客户一问“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厂商就卡壳。
这一届完全不同。我们来盘几个例子:
协作机械臂干起了咖啡拉花,外骨骼机器人帮快递员扛百斤重物,清洁机器人专钻桌底柜底这些“死角”。越疆科技的咖啡机器人,一分钟出杯,全程无人干预,已经在广东多个交通枢纽跑起来了。视源股份的清洁机器人,主打小巧灵活,专门服务中小型商业空间——这种场景欧美人力成本高,自动化需求刚性,但大设备进不去。中国厂商把痛点摸得门儿清。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从“我能做什么”转向“你要什么”。技术不再自嗨,而是被真实场景牵着走。这才是能形成订单的闭环。
产业链优势,不是一天建成的
中国机器人能快速响应需求,背后是珠三角、长三角50公里半径内配齐核心零部件的恐怖效率。电机、电池、传感器、关节模组,全都有集群支撑。你今天改个设计,明天就能拿到样件,后天就能小批量试产。
对比海外厂商,光供应链响应周期就得拉长几周。更别说成本——深圳元鼎智能的泳池机器人,在亚马逊卖得比传统品牌便宜一大截,还能保持利润,靠的就是本地化供应链压下来的制造成本。
还有专利。2024年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三分之二,SLAM导航精度做到毫米级,视觉识别能分清油渍和水渍,语音系统支持多语种交互。这些不是单点突破,是十年积累的系统性输出。
出海策略,早就不是“铺货”那么简单
石头科技全球市占第一,科沃斯割草机器人海外销量翻两倍以上,库犸科技在欧美一年卖30万台——这不是运气。
中国厂商早就过了“跨境电商刷单冲量”的阶段。现在是“硬件+软件+服务”三位一体出海。比如联合光电,从控制程序到显示模组全自研,整套系统打包输出,欧洲客户直接用。越疆科技在海外建实训基地,教当地团队怎么部署维护。
而且打法精准。针对中东节水需求,推低耗水清洗方案;针对欧美庭院大,主推割草机器人;日本老龄化严重,外骨骼机器人就有市场。不是一味低价,而是本地化适配。
下一步看什么?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高端伺服系统、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率,这块还在追赶。但整体来看,中国机器人已经从“代工组装”走到“定义场景”。
未来比拼的,是谁能把具身智能、泛化操作算法真正量产落地。谁先跑通“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谁就能在下一轮定价权争夺中占据主动。
这场仗,中国已经从追赶到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