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次搞的22.4亿度电竞价,表面上是电价市场化改革的一小步,其实是整个新能源行业游戏规则变化的一个信号弹。我来拆一盘背后的逻辑。
先看硬数据:总电量22.41亿千瓦时,光伏占大头,16.08亿度,风电6.33亿度。执行期12年,从2026年开始算。最关键是价格区间——光伏下限0.18元/度,上限0.24元/度;风电下限0.205元,上限也是0.24元。这个下限,几乎是国内光伏上网电价的历史低点之一了。
问题来了,谁会愿意报0.18?
不是不能干,而是要看成本结构。青海光照资源好,光伏年利用小时数给到了1222小时,这在全国算中上水平。但别忘了,这次竞价的项目都是2025年6月到年底投产的,意味着设备采购和建设成本得按当前行情算。组件现在虽然便宜了,可土地、电网接入、融资成本一点没少。更关键的是,0.18这个价对应的是“机制电量”,也就是有保障收购的部分,剩下的电量还得去市场交易,风险自担。
所以,这个竞价本质不是拼谁发电便宜,而是拼谁更能扛住长期低价锁定的压力。能玩得起的,一定是资金成本极低、持有意愿强的大央企或地方国企。民企除非有特殊通道,否则很难跟。
再看申报上限——单个项目最多只能申报40%的理论发电量作为机制电量。也就是说,哪怕你报了低价抢到指标,也只有不到一半的电量能享受这12年的稳定收益。剩下六成以上,还是要面对现货市场的波动。这就把“保收益”的空间压得很死。
履约保函这块也有讲究。未投产项目要交保函,金额按过去三年省内平均电价和利用小时数测算,乘以装机再打个5%。光伏过去三年平均上网价0.2246元,现在竞价上限才0.24,说明预期收益已经被压到极限。保函不是小钱,等于提前锁定你的信用成本。
这么看下来,这次竞价更像是在测试新能源项目的长期承受力。青海作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率先推这种长周期、低电价、部分保障的机制,目的很明确:倒逼行业从“靠补贴”转向“真市场化”。
下一步怎么走?关键变量有两个:一是后续批次会不会扩大规模,二是其他省份会不会跟进。如果这种模式复制到甘肃、新疆等地,那整个绿电资产的估值逻辑就得重写。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看不出最终出清价会落在哪。但可以肯定的是,低价中标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拼的是综合运营能力和资本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