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青海省发改委正式启动2025年下半年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工作,标志着青海“136号文”改革进入实操阶段。这次竞价涉及风电和光伏两大类项目,总机制电量达22.41亿千瓦时,执行期长达12年,自2026年1月1日起算。这是青海首次组织增量新能源项目进行市场化电价竞价,被视为全国新能源电价改革的风向标之一。整个竞价过程将在一个月内完成,时间节点紧凑,规则明确,尤其是价格下限、申报上限和履约保函等设计,引发了行业高度关注。
竞价规则与核心参数解析
本次竞价明确了五大关键参数,为项目参与提供了清晰指引。机制电量总规模为22.41亿千瓦时,其中光伏占16.08亿千瓦时,风电占6.33亿千瓦时,体现出青海继续以光伏发电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在价格方面,风电和光伏的竞价上限均为0.24元/千瓦时,但下限不同:风电为0.205元/千瓦时,光伏为0.18元/千瓦时。这意味着光伏项目的竞争空间更大,也反映出政策对光伏成本下降趋势的认可。此外,所有中标电量将享受为期12年的稳定结算机制,这为投资者提供了长期收益预期,增强了项目融资可行性。
单体申报上限与容量控制机制
为了防止个别大型项目垄断资源,青海设定了严格的申报电量上限。集中式项目申报上限=装机容量(交流侧)×年度发电利用小时数×(1-厂用电率)×40%,其中风电和光伏的年利用小时数分别设定为1509和1222。对于分布式或分散式项目,则还需扣除约13.12%的自发自用电量比例。最关键的是“40%”的上限比例,意味着即使一个光伏电站全年满发,也只有最多四成电量能参与此次机制电价保障计划,其余电量需通过电力市场直接交易获取收益。这一设计既保障了电网消纳能力,也倒逼企业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
时间安排与履约保障要求
整个竞价流程安排非常紧凑,从材料提交到结果公布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关键节点包括:10月20日至22日提交材料,11月5日至6日报价,11月13日至14日正式公布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履约保函的提交时间(10月25日至11月5日)早于报价环节,说明监管方强调项目真实性和建设确定性。未投产项目必须提交保函,金额按装机容量×近三年省内平均利用小时×近三年平均上网电价×5%计算,其中光伏参考值为0.2246元/千瓦时,风电为0.2098元/千瓦时。这一机制有效防范了“空手套白狼”的投机行为,确保中标的项目具备实际落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