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马上开,市场都在等风来。这次会议核心就一件事:审“十五五”规划建议。从目前释放的信号看,关键词很明确——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要继续拧成一股绳。
这话说了多年,为什么现在又拎出来强调?因为环境变了。外部压力加大,内部转型阵痛,单靠市场自己跑,容易短视;光靠政府推,又可能僵化。尤其搞新质生产力,像人工智能、量子技术这些领域,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纯靠企业逐利,很难沉下心做十年以上的布局。这时候,政府得出手,产业政策、研发补贴、创新生态,一个都不能少。但问题也在这:怎么出这个手?力度太轻,托不住;太重,又可能扭曲市场信号,把企业变成依赖输血的项目户。
所以,关键不是要不要“两只手”,而是怎么让它们配合不打架。比如数字经济,政府既要支持发展,又要监管数据安全、反垄断;新能源领域,既要扶持技术突破,也要防止地方一哄而上搞重复建设。这种平衡,考验的是治理精度,而不是决心。
再往深看,“十五五”的任务比“十四五”更重。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间这十年是冲刺期。而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也很清楚:房地产下行带来财政压力,产能过剩压制价格,消费还没完全接上棒。这时候,单纯拼投资的老路走不通,完全放任市场也不现实。瑞银预计GDP增速目标可能定在4.5%到5%,说明对增长质量的要求,已经高于对速度的追逐。
李稻葵提的几个方向值得注意:刺激消费可能加码,尤其是“以旧换新”这类政策;产业向西部转移,配合川藏铁路、雅江水电这些超级工程,打造新的经济纵深;公共支出更多投向教育、医疗、养老,提升长期社会韧性。这些都不是短期见效的活,但恰恰需要政府提前落子。
至于市场影响,过去五次四中全会首日,上证四次上涨,资金显然在赌政策红利。券商普遍看好科技主线,同时提示关注消费回暖机会。中金建议盯住高景气领域,广发则提醒还要看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落地节奏。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具体政策工具怎么组合、财政如何发力、地方债务怎么化解,这些细节还得等文件出炉。但大方向已经清晰:市场要效率,政府要托底,两者协同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