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进入最后一个季度,“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作已经清晰可见。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发布会上晒出的一连串硬核成果,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中国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真实写照。我看了这么多年产业变迁,这一轮科技创新带来的变化,确实有点不一样。
过去我们讲产业升级,往往是“补短板”,现在更多是“锻长板”。你看希音把170多项数字化工具免费开放给供应商,两年交付6000多件,工序效率提升80%,这已经不是单个企业的转型,而是整条产业链的重构。它带动的不是一家两家工厂,而是数百家传统服装厂完成数字化改造。这种链主企业牵头、生态协同升级的模式,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标准打法。
再看扬森数控,三年产值从4.6亿做到10.5亿,稳稳拿下五轴联动精密加工的技术高地,产品打进航空航天、新能源车这些高门槛领域。这说明什么?中国的“工业母机”不再只是模仿追赶,已经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以前我们总说“卡脖子”,现在一批隐形冠军正悄悄把脖子挺直了。
5G这张网,也终于从“建得好”转向“用得深”。459.8万个基站背后,不只是基础设施的规模优势,更是应用场景的实质性突破。5G新通话不再是概念,而是具备视频报警、远程协助、AR标记等真实功能的交互平台。三大运营商联手推进互联互通,用户已破5000万,目标直指2027年破亿。虽然终端标准不统一、商业模式待探索仍是挑战,但“万事俱备”的基础已经打下。
更让我觉得有内味儿的是数据要素的觉醒。41.06ZB的数据产量,220亿元的数据交易额,全国数商超百万家——数据真的开始像石油一样流动起来。而且不是瞎流,国家数据登记平台覆盖78个大类,隐私计算技术确保“可用不可见”,安全和发展并重。这才是数字经济的底座。
当然,问题也没少。袁帅说得实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还是短板,复合型人才难留,中小企业转型成本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这些问题不会因为几个亮眼案例就消失。但有一点我很清楚,这条路没有回头箭。从长飞光纤每年砸几亿搞研发,到海尔互联工厂订单响应30秒,再到鸿蒙生态设备破11.9亿台,中国企业的创新逻辑变了——不再是机会驱动,而是战略投入。
现在看“十四五”的成绩单,不只是GDP破140万亿、人均迈过1.3万美元,更是整个经济底盘的重塑。下一个五年,拼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转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