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这次是真的杀出重围了。
9月底发布小米17系列,5分钟刷新国产手机首销纪录,5天销量破百万,国庆期间连续两周登顶国内销量第一,直接把同期发布的iPhone 17压在身下。这事儿放在五年前,谁敢信?但今天它确实发生了。背后不是运气,而是整套“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开始闭环的结果。
我们来盘一盘。卢伟冰在人民网《交锋》里讲了个细节:一个米粉家里有四百多个小米设备,两辆小米汽车。我自己也有八九十个。这话听着像段子,其实是生态黏性的极端体现。当你的门锁、空调、电视、汽车都来自同一个系统,换一个品牌的成本就不是换台手机那么简单了——是整个生活动线的重构。这才是小米敢跟苹果硬刚的底牌。
而且这一轮对标打得非常精准。过去说“模仿苹果”,大家还停留在外观层面,现在是直击软肋。快充、长焦、续航这些硬件短板拉满不说,更关键的是推出了“妙享背屏”这种差异化功能,靠互动体验破圈。王玉这样的用户,因为一个比心动画就从苹果转投小米,说明创新已经能驱动决策了。
更狠的是,澎湃OS3直接兼容iOS生态。文件互传、跨设备协作,解决了苹果用户最怕的迁移成本问题。以前安卓厂商拼参数,现在是拼用户体验的平滑过渡。这已经不是产品战,是迁移路径的设计战。
但卢伟冰也清楚短板在哪。他提了三点:基础技术仍有差距、视野偏重国内市场、合规能力待加强。尤其是全球合规,数据隐私、反垄断这些坑,中国公司出海不能靠野路子。小米能在海外品牌中排第二,说明已经开始做适配,但具体打法还没看到细节。
目前来看,高端市场的争夺已进入贴身肉搏阶段。vivo、OPPO、荣耀全都在打“苹替”牌,价格低、功能强、生态打通,集体冲击4000元以上价位段。Omdia数据显示,2025年Q3前五名出货量差距不到200万台,随时可能因一款爆款翻盘。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谁能持续输出差异化的高价值体验,谁就能锁定高端用户。小米17的成功是个信号,说明国产厂商从“追着打”转向“定点爆破”。接下来就看生态整合能力能不能撑住这份野心——毕竟,四百多个设备的家庭只是个例,百万级销量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