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深圳成了中国半导体圈的焦点。在刚刚落幕的2025湾芯展上,这座以创新著称的城市掀起了一场“惊喜”风暴。新凯来、万里眼、启云方等一批本土企业集体亮出硬核技术,从高端设备到核心软件,几乎全线突破长期被海外垄断的“卡脖子”环节。这不仅是一次展会的高光时刻,更像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多年潜心攻坚后的一次集中爆发。

深圳力量:从单点突破到体系突围
如果说过去几年中国的半导体努力还集中在“补短板”,那么这次湾芯展释放出的信号很明确:深圳正在构建一个覆盖设计、制造、设备、材料和软件的完整自主生态。新凯来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公司,短短几年就推出了涵盖刻蚀、薄膜沉积、光学检测等前道工艺的16款设备,被业内评价为“相当于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中科飞测+拓荆科技的总和”。它的崛起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深圳二十余年深耕集成电路产业的结果。从早期的海思、汇顶,到如今的汇川技术、云天励飞、华润微电子,深圳已经形成了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封测的全链条布局。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开始协同作战——新凯来的设备、万里眼的示波器、启云方的EDA工具链,正逐步打通从研发到量产的每一个环节。
国产替代: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
这次展会上最振奋人心的突破之一,是万里眼发布的带宽突破90GHz的超高速实时示波器。这一性能不仅将国产水平提升500%,达到全球第二,更重要的是打破了《瓦森纳协定》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支持3 - 5nm制程芯片测试。而打造这支顶尖仪器团队的,竟是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人。与此同时,启云方发布的国产EDA解决方案,已在多家企业商用,性能较行业标杆提升30%,开发周期缩短40%。这些成果标志着国产替代正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的阶段。正如万里眼CEO刘桑所说:“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和心理依赖,对国产产业链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正是建立在一次次技术兑现的基础上。
大湾区崛起:中国半导体第三极成型
深圳的突破,其实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版图重构的缩影。过去这里以设计见长,制造和材料是短板。但随着华润微、粤芯、增芯等12英寸晶圆厂相继投产,局面正在改变。2024年深圳半导体产业规模达2564亿元,同比增长26.8%;2025年上半年继续增长16.9%。更难得的是,下游硬科技企业的繁荣为上游提供了真实应用场景——影石创新、正浩创新、大疆、比亚迪等企业的需求,倒逼芯片技术和装备不断迭代。这种“市场牵引创新”的模式,让大湾区逐渐具备了与长三角并肩的竞争力。再加上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爆发,高性能计算芯片需求激增,寒武纪、摩尔线程等企业在端侧AI芯片上也已崭露头角。可以说,China For China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