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这五年,咱们制造业的家底,真不是一般厚。
30万亿+的年增加值,连续15年全球第一,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30%。什么概念?相当于你一个人干出了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还顺手扛起了全球三成的增长压力。这不是吹,是实打实的数据。
更关键的是,我们不光在拼规模,还在往“高处”走。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速7.9%、8.7%,新能源汽车产量从140万辆干到1300万辆,产销量十年全球第一。造船、高铁、风电安装船,这些过去被欧美日韩攥在手里的高端制造领域,现在轮到我们往外卖了。
问题出在哪?以前是“卡脖子”,现在是“反卡”。拿高铁IGBT来说,早年全靠进口,德国日本厂商说换就得换,贵不说,还不让你省。现在呢?国产化率大幅提升,不仅能自主生产,还能做寿命预测,科学判断要不要换,直接降本增效。控制阀也一样,过去国外产品价格高得离谱,一旦我们突破,对方立马降价,甚至退出市场。这就是技术自主带来的议价权。
再看几个硬核案例:全球最大风电安装船BOREAS交付欧洲客户,CR450动车组跑出时速450公里的试验速度,AG600拿下适航证,深地钻探破万米,“沧渊号”盾构机刷新掘进纪录。这些不是PPT里的愿景,是已经落地的“大国重器”。
背后逻辑是什么?创新成了主引擎。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超1.6%,570多家企业冲进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研发投下去,成果自然冒出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医药,一批“数得着、叫得响”的成果正在形成新的增长点。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但极重要的趋势:绿色转型不是负担,而是竞争力。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三分之一。新能源技术成本大幅下降,光伏、风电全球性价比领先,这不仅帮我们减排,也让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更有杀伤力。
所以,下一步怎么走?“十五五”肯定继续沿着这条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产业基础再造、重大装备攻关会系统性推进。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能不能造”,而是“能不能造得更好、更高效、更自主”。
说到底,中国制造的底气,是五年如一日把资源砸在研发上、把政策锚定在实业上、把战略落在规划上。这张牌,打得稳,也打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