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这五年,我算是看明白了——咱们这艘经济巨轮,不是在平静水面滑行,而是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里,硬生生闯出了一条主航道。你说它稳?那是因为底盘压得够实;你说它快?那是因为引擎换得够狠。
制造业连续15年全球第一,听着像句口号,可背后是实打实的8万亿增量,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超三成。什么概念?相当于凭空再造一个长三角的工业体量。更关键的是,这个“大”正在变“强”。新能源汽车年产1300多万辆,占全球六成以上,连德国人都开始研究怎么应对“中国电动车海啸”了。C919商飞、CR450下线、邮轮出海,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一个个落地,说明啥?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精。
但真正让我觉得有分量的,还不是这些看得见的成果,而是整个发展逻辑的切换。以前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现在呢?靠创新、靠绿色、靠内需。研发投入进全球2500强的企业有57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发明专利一年申请124万件——这不是堆数字,这是在构建一种新的产业生态。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这些未来赛道我们不仅跟上了,还在某些节点上开始领跑。
更值得玩味的是能源与增长的关系。“十四五”期间,GDP年均增长5.5%,能耗增速才4.7%,能耗强度下降11.6%,全世界最快。绿电占比已达三分之一,新能源车产销破千万,光伏风电装机超火电。这意味着我们打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把绿色变成了竞争力本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承认,中国在绿色创新上是全球领头羊。
还有就是内循环的底子真的厚起来了。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六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逼近50万亿,网上零售额全球第一。别小看老百姓买买买,这背后是9.44亿城镇人口的庞大市场,是脱贫攻坚后持续释放的需求潜力。哪怕外部封锁围堵,咱们自己这个盘子也能转得起来。
当然,挑战从来没少过。房地产、地方债、外部打压,哪一关都不轻松。但五年规划这套机制的优势就在这儿——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折腾、不动摇。现在国家发展规划法都在推进立法了,意味着这种战略定力要制度化、法治化。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治久安的安排。
说到底,“中国引擎”之所以能让世界依赖,不只是因为我们块头大,更是因为方向清、节奏稳、后劲足。接下来的“十五五”,路肯定不会平坦,但家底已经打下了,路径也验证了,只要实业的根不松,创新的劲不泄,往前走,问题总比办法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