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局势尤其是中美关系的走向再次成为焦点。美国频频出手,在贸易、科技等多个领域加码对中国施压,从提高关税到限制供应链,动作不断。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市场信心有待提振。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政策信号接连释放,似乎预示着新一轮积极变化正在开启。特别是官媒罕见地连续发文,强调中国经济的确定性与机遇,这背后传递出的信息值得我们深思。
贸易战升级下的全球突围思路
美国近期对中国的贸易打压可谓步步紧逼:锂电池出口通道几乎被完全关闭,光伏企业通过东南亚“曲线出海”的路径也被封杀;跨境电商因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取消而成本大增;甚至连造船业的核心设备——岸边起重机都被加征100%关税。这些举措明显是冲着中国制造业的命脉而来。但正如文中所言,“世界很大,机会很多”。全球81亿人口中,还有大量市场尚未充分开发。东盟、中亚、中东、南非等地区正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正是我们拓展新空间的良机。与其困在美国设下的博弈棋局里,不如主动转向更广阔的世界。这种“单边自由贸易主义”的思维,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也为个体提供了跳出困境的新视角。
信心喊话背后的政策定力
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压力,官方并没有沉默。国庆前夕至假期期间,《人民日报》罕见地连续8天刊登署名为“钟才文”的重磅文章,系统阐述中国经济的稳定性、转型机遇与发展逻辑。这一系列操作显然不只是例行宣传,而是一次有组织、有节奏的信心喊话。它旨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向国内外明确传递一个信号:中国有能力在发展中化解债务风险,在逆境中推动高质量增长。特别是在三季度GDP增速预计为4.7%、部分地方政府举债受限、项目推进困难的背景下,这种高层级的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趋势并未改变。
普通人如何应对资产荒与货币现实
文章最触动人心的部分,是对普通个体的提醒。当前处于“前所未有的资产荒阶段”,过去那种靠房产或投机快速积累财富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为了维持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未来大概率会继续依赖“债务驱动+印钞”模式,M2的增长不会停下脚步。这意味着人民币长期面临贬值压力,就像伊朗货币去掉四个零那样,历史虽然不会重复,但逻辑相似。因此,配置一部分外币计价的海外资产,不再是一种奢侈选择,而是对冲汇率与通胀风险的必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当环境不再适合生存时,“动物都会迁徙”,人更应学会寻找新的领地。不必焊死在一棵树上,关注自身成长,探索新机会,才是穿越周期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