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联储内部关于未来利率走向的讨论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就业市场出现放缓迹象,让不少官员支持继续降息;但另一方面,通胀仍高于目标水平,又让另一些人呼吁谨慎行事。10月底的议息会议几乎确定将再次降息25个基点,但此后路径变得扑朔迷离——是继续宽松,还是踩下刹车?不同声音交织,预示着接下来的决策将更加复杂。
就业疲软成降息主因,多位官员释放支持信号
近期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表现成为推动降息的关键因素。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指出,“进一步减少职位空缺可能会反映在失业率上”,暗示当前看似平稳的低失业率背后潜藏风险。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里也认为,“劳动力市场出现负面意外的风险大于通胀大幅反弹”,并支持年底前再进行两次25基点的降息。里士满联储主席巴尔金则观察到企业“既不招聘也不裁员”,求职者竞争加剧,显示出市场正进入一种脆弱平衡。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支持降息的核心逻辑:与其等到危机显现,不如提前防范。
通胀压力未消,鹰派声音强调政策需谨慎
尽管降息呼声渐强,但美联储远未达成共识。圣路易斯联储主席穆萨莱姆强调,“我们尚未完成对抗通胀的任务”,并提醒政策不应预设路线,必须“逐次会议决定”。他估算当前货币政策已处于“适度限制至中性区间”,“进一步放松的空间有限,否则可能变得过度宽松”。前旧金山联储高级顾问蒂姆·马赫迪也指出,过去54个月通胀都未达标,而政府潜在加征关税等举措可能再度推高物价。事实上,有八位美联储官员预计2026年不会再降息,反映出内部对通胀韧性的担忧依然强烈。
数据缺失与人事变动,加剧未来政策不确定性
更大的挑战来自外部环境。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导致关键经济数据发布中断,卡什卡里坦言,虽然通过私人渠道能获取部分信息,但“停摆越长,我们对经济判断的信心就越低”。与此同时,美联储内部人事也将发生变化:主席鲍威尔任期将于2026年5月结束,特朗普已表态希望任命主张低利率的人选;而明年拥有投票权的克利夫兰和达拉斯联储主席此前均表达过对快速降息的保留态度。正如沃尔夫研究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妮·罗斯所言,“美联储最终可能降息幅度小于市场预期,这一现实或在明年初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