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近十年、斥资17.68亿港元,香港人寿,这家拥有24年历史的香港本土寿险公司终被越秀集团收入麾下,成为其构建大湾区综合金融生态的关键落子。
日前,香港人寿公告,越秀集团已成功完成对其的策略性收购。此次交易不仅是香港人寿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更意味着总资产超1.1万亿元的越秀集团,在其金融板块中补上了最后一块关键牌照,正式构建起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的全链条金融格局。
牌照到手,考验随之而来。面对香港这个成熟、繁荣却又巨头林立的保险市场,越秀集团将如何带领香港人寿,在强敌环伺中杀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谋划十年终如愿
越秀集团对香港人寿的收购,是一场历时近十年的漫长追逐。
公开信息显示,自2016年以来,越秀集团曾三度竞购香港人寿,显示出获取寿险牌照的坚定决心。这一目标终于在2025年10月9日实现落定——越秀集团以17.68亿港元成功收购香港人寿83.33%的股权,并同步宣布额外注资10亿港元,为其保险业务拓展注入新一轮资本动力。
香港人寿成立于2001年,原股东阵容包括亚洲保险、创兴银行、招商永隆银行、华侨永亨银行和上海商业银行等五家香港本土金融机构。
其主要通过创兴银行、招商永隆银行、华侨银行(香港)及上海商业银行的分销网络、约130个分销点进行销售,可提供包括传统储蓄保险、万能寿险、退休保障、医疗及危疾保障等多种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个人保险产品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越秀与香港人寿之间早有资本纽带。作为香港人寿创始股东之一的创兴银行,早在2021年就已由越秀集团完成私有化,成为其全资附属公司。
根据最终收购计划,越秀集团通过新设立的越秀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收购香港人寿83.33%的股份,而原由越秀全资子公司创兴保险有限公司持有的16.67%股权则继续保留。交易完成后,越秀集团实现了对香港人寿的百分百控制。
作为1985年在香港成立的广州市属国有企业,越秀集团目前已成为资产超万亿的综合性巨头,金融、房地产、交通基建、食品为其四大核心产业。2024年,集团统计口径资产总额达11385亿元,营业收入高达1356亿元。
其金融板块目前在境内外拥有两个金控平台以及银行、资产管理、租赁、产业基金、期货、担保等多个金融业务子公司。随着此次保险牌照的补位,越秀集团也正式形成了“银、保、证、投”全牌照金融格局,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有望大幅度提升。
锚定康养社区与耐心资本
房企与险企的联手,素来被视为资本与产业结合的“最佳拍档”。房地产行业高负债、高周转的运作模式天然依赖金融支持,而保险资金所具有的存续周期长、成本相对较低、投资范围宽广等特点,恰恰与房企的长期资金需求形成互补。
数据显示,越秀集团正面临着盈利增长压力。2021年至2024年间,其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到2024年已达1356亿元,但利润总额却出现明显下滑,2024年仅为66亿元,仅为2021年的1/3。
对越秀集团而言,香港人寿的价值不仅在于一张保险牌照,在当前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保险业务带来的长期资金或可有效平滑集团业绩波动,同时为越秀集团的大湾区跨境金融布局提供关键支点。
对于香港人寿的未来发展规划,越秀集团及香港人寿高层明确表示,开展产融协同、融融协同的主要方向——“养老保险+康养社区”以及“保险资金+耐心资本”。
越秀集团在康养领域早有布局。早在2017年,越秀地产旗下康养产业板块便已成立子公司越秀康养。并以医养机构、康养社区、康复医院为主的业务体系,打造出越秀“海”系列、 越秀“银幸颐园”系列、越秀“朗高”系列等中高端城市医养融合体。
截至目前,越秀康养全国共运营21个项目,床位数近8000张,居广州第一、大湾区领先。
“保险资金+耐心资本”布局则着眼于长期战略投资。越秀集团透露,未来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大湾区科技创新。具体而言,将重点投向新质生产力较为集中的人工智能、新能源、大健康、新基建、高端装备等赛道,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在越秀全牌照金融布局与产融协同的战略框架下,香港人寿这家老牌港险企正被赋予新的使命。然而,香港人寿现有的市场地位并不乐观。
截至2024年底,香港人寿总资产约143亿港元,年度保费收入4.3亿港元,在香港50家寿险公司中排名第18位。
2022-2023年,受疫情和投资亏损等因素影响,香港人寿还曾连续亏损,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全年实现保险收入1.55亿港元,税后利润3158.11万港元。
不过,其市场竞争力依然薄弱。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香港保险新单总保费达 934 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 43.4%,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其中,香港人寿市场份额仅0.51%,排名第19位。
在香港保险市场高度竞争、盈利增长承压的现实面前, 越秀集团能否凭借资源整合与场景赋能,将这家老牌港险带入新阶段,仍需市场与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