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倒计时:一场就业与通胀的"走钢丝"游戏
一、决策拐点前的迷雾
2025年10月17日,美联储降息已成定局——芝商所FedWatch工具显示市场对本月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高达97.8%。但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坦言,联邦政府停摆导致的经济数据缺失,让决策制定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劳动力市场与整体经济表现之间的矛盾信号加剧了决策难度。
二、决策层的两难困局
有观点指出,当前美联储正面临"经济增长与就业走弱反差扩大"的现象。人工智能投资推高GDP却未能创造相应就业,私营部门岗位持续减少。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主张降息50个基点,但市场普遍预期最终只会下调25个基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资产负债表缩减计划可能即将接近尾声,目标是维持货币市场的正常波动。美联储理事沃勒指出,当前美国金融环境并不宽松,降息可能对抵押贷款产生影响。
三、中国经济的外部变量
对中国而言,美联储决策转向的影响包括:
1. 风险传导:21世纪经济报道提醒需警惕"次级汽车贷款机构破产"等潜在风险
2. 通胀管控:在美联储降息背景下,消费支出增长主要由高收入群体带动,中低收入群体因就业困难和收入增长趋缓消费能力受限,需求减少有利于美国控制通胀
3. 就业结构:人工智能投资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已影响美联储10月决策
四、决策制定者的底线思维
各方观点显示:
- 沃勒强调通过25个基点的小幅调整观察市场反应
- 有观点认为:美联储下一步将会继续降息,就业在决策中的分量仍将超过通胀,市场需求减弱有利于控制通胀;美联储需要继续降息以支持就业,但仍需保持谨慎以防止通胀反弹,在今年剩余两次会议各降25基点,体现循序渐进,留有余地
- 交易员押注可能实施1次50个基点的降息
美联储决策调整反映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挑战:在数据缺失和技术变革背景下制定货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