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农业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现代化呈现一定的共同特征,但推进农业现代化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和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
依托双层经营体制。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对应的制度。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实践看,这一制度有着超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在整个农村制度体系中长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过去4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双层经营体制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统”与“分”的实现形式和结合方式更加多元化。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我国国情农情,具有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基础性制度优势,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了谁、依靠谁,是关系农业现代化动力和目标的基本问题。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实践看,正是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农民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我国农业现代化由此具备了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共同推动的过程。在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断协同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的推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激活了市场、要素和主体,成为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农村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不断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推进,市场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升级。
“大”与“小”经营形态长期并存。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也是农业发展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国没有采取单一的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模式,而是坚持农业经营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既不盲目追求大规模,也不固守小规模,同时把“大”和“小”统筹起来,通过规模经营主体的带动,小农户也能够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从实践看,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适应性,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相融合。我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等理念,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低碳等理念高度契合。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坚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不断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耕文化的赋能作用不断显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丰厚滋养。
准确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要求
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许多新趋势新特征,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新要求。
更加注重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国传统农业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世代积累的经验和物质要素投入,由于技术进步缓慢、缺乏资本积累等,往往呈现生产效率比较低的状态。推进农业现代化,本质上是对农业发展范式的深层次变革。全面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培育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纵观全球农业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给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质的飞跃。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动力。现代化只有具备不断向前拓展的内生动力,进程才会更加顺利、更可持续。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但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机制依然不健全。新形势下,解决好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既需要稳定提升支持政策效能,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同时注重改革的协同配套和系统集成,不断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更加注重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我国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过程。从实践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依存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也可以并行不悖。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城镇化转向稳定发展期,信息化广泛赋能,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着力畅通工农城乡循环,特别是将先进技术、现代装备、管理理念等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业产业链建设中,同时通过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腾出更大空间,促进资源要素在工农部门之间、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衔接畅通,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更加注重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事关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事关当代人福祉和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农业现代化越往前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就越紧迫。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态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改变追求产量增长的惯性思维,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快促进发展模式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增加供给、提高收入、保护生态的有机统一。
更加注重维护农业产业安全。在开放条件下,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在一个封闭体系中进行。我国人多地少、供需规模超大的现实,也决定完全依靠国内实现所有农产品的自给自足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统筹好开放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叠加交织,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安全运行面临较大挑战,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必须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总体来看,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基础,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新征程上,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找准关键着力点,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管进展到哪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是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牢设施基础、技术基础、装备基础、政策基础、制度基础,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用更加完善的机制保障农民愿种粮、有钱挣,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顺应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我国空间资源禀赋的多样性、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其中,关键要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力争在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合成药物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同时聚焦农业发展现实需求,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更多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目的是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既需要推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更需要对整个农业产业体系进行系统重塑。为此,要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发展壮大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体系结构更加开放、产业构成更加完整、产业功能更为多样、资源利用整体性更强、发展模式更可持续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涉及诸多改革任务,推进城乡要素创新性配置是重要切入点。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关键要把握好人和地的关系,立足城乡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以及发展需求,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此,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探索农民“三权”自愿有偿退出办法,有效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合理用地需求,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