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在擘画金融强国蓝图中,对壮大债券市场作出明确部署。五年间,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规模上,托管余额超192万亿元,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品种上,产品创新持续突破,已构建起服务国家战略、惠及多元主体的多层次产品矩阵;风控上,交易所债市违约率低位运行,地方债务风险稳步化解,为市场健康筑牢屏障;互联互通上,境外机构持债约4万亿元、入市达1170家,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展望新征程,我国债券市场将在产品创新上精耕细作,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打造专项金融工具,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新质生产力;在对外开放上蹄疾步稳,优化境外投资者服务体系,提升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吸引力,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在风险防控上筑牢屏障,健全市场化违约处置机制,守护市场平稳运行,为建设金融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债市基石”。
四维聚力筑根基
债市实现量增质跃
“十四五”期间,我国债券市场在规模扩张、品种创新、风险防控、市场联通四大维度协同发力,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跃升。
在“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指引下,债市体量实现突破。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超192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逾60%。其中2024年单年发行规模达79.62万亿元。
围绕“丰富债券品种”的要求,产品创新持续推进。2025年5月份,债市“科技板”正式推出,专门服务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为关键领域注入精准金融动力;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加速扩容,覆盖仓储物流、保障性住房、产业园区等场景,盘活存量资产超千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持续创新,数据资产ABS(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ABS等品种不断涌现,民企资产担保债券、转型债券等逐步推广,全方位匹配企业多元化融资诉求。
践行“健全债券市场违约处置机制”要求,风险防控体系持续筑牢。通过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处置机制,交易所市场债券违约率长期保持在1%左右的低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步化解,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债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落实稳妥推进金融领域开放部署,债市内外联通机制持续完善、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8月末,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入市,持债规模约4万亿元(较“债券通”开通前增长近4倍);中国债券全面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指数,在富时罗素全球国债指数中占比升至全球第二;截至2025年8月末,互换通累计成交1.5万多笔,累计成交名义本金约8.2万亿元,成交规模较上线初期增长了9倍多。
对于“十四五”期间我国债市的跨越式发展,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研究员李席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大核心因素形成关键支撑:其一,经济基本面提供坚实基础,直接带动债券发行规模稳步扩张;其二,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准入制度逐步优化,精准匹配不同领域投融资需求;其三,政策端给予强力保障,一方面大力支持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发展,另一方面持续完善信用风险防控与违约处置机制,为市场平稳运行筑牢制度屏障,多重合力共同推动债市实现量质双升。
内外赋能双驱动
金融实体同频共振
“十四五”期间,我国债券市场通过“对内支撑实体、对外助力开放”的双向维度释放关键价值——对内以精准融资滴灌实体经济,对外以开放姿态提升金融话语权,成为稳定经济大盘、筑牢金融体系、助推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压舱石”。
在对内支撑维度,“十四五”期间我国债市形成“宏观政策传导—微观实体赋能”的闭环支撑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保障。
一方面,债市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核心场域,192万亿元的债市规模为货币政策精准落地提供广阔空间。依托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交易,央行可灵活调节流动性,无论是降准降息后的资金传导,还是结构性工具的定向支持,均能通过债市高效触达实体经济,构建“精准滴灌”的政策传导机制,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于丽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债券市场在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政策利率调整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部分债券市场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因此债券市场利率随之调整,进而影响债券投融资行为,再传导至实体经济;其次,由于债券市场流动性较好,政策利率调整后,债券市场先于信贷市场随政策利率变化,并通过债券和信贷的“比价效应”将政策利率变化传导到贷款利率,发达的债券市场有助于提高政策利率到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高效传导,最终落脚于对实体经济的精准赋能。“十四五”期间,我国债市持续释放直接融资效能,通过创新产品体系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实体企业提供适配的融资方案。
在对外助力维度,“十四五”期间,我国债市以制度型开放为导向,构建起多层次互联互通体系。“债券通”“北向通”与“南向通”形成双向开放闭环,成为境内资金全球配置的重要通道;“互换通”持续优化运行机制,将每日净限额提升至450亿元,为境外投资者提供高效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同时,通过在中国香港推出离岸人民币国债、推进国债期货上市等举措,既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又夯实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基础。这种“制度接轨—生态完善—资本集聚”的开放路径,不仅让我国债市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选项,更为金融强国建设拓宽国际维度。
大公国际首席宏观分析师刘祥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互换通”扩容和境外机构回购权限扩大,显著提升了国际投资者参与我国债市的深度与便利性,增强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和国际认可度,巩固我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债市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其质效提升能够更好地引导全球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增强我国在全球金融市场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从而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步伐,提升国际金融治理影响力。
锚定新程谋突破
债市扬帆再启程
“十四五”期间,我国债券市场以规模扩张实现量级突破、以品种创新覆盖多元需求、以风控升级筑牢安全屏障、以开放深化提升国际吸引力,为金融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我国债券市场需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产品创新、风险防控、开放深化三大核心维度持续发力,以更高质量的发展姿态,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注入新动能。
首先,从产品端发力,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实体需求。李席丰认为,需优化债券品种结构,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降低科创企业发债门槛;另一方面丰富绿色债券与资产证券化产品,让金融活水更精准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领域。于丽峰表示,需创新增信工具类型,针对民企和科创企业融资痛点提供适配方案,同时鼓励信用评级机构推出差异化服务,破解低评级企业融资难题。
其次,优化投资者结构、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在刘祥东看来,需健全违约处置体系,完善违约处置的法律框架,丰富市场化处置工具,鼓励违约债券转让、折价回购及债转股多元化解方式,提升资产回收率,强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同时,重点发展标准化信用违约互换产品,放宽保险、理财等机构准入,完善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以降低交易对手风险,增强信用风险定价与转移能力。
最后,制度型开放是核心方向。于丽峰表示,需推动国内债券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高人民币债券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融资占比,同时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防范风险跨境传染。李席丰则提到,可通过“债券通”等机制持续加强跨境合作,让我国债市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产品体系向更精准服务国家战略迈进、风险防控向更市场化法治化升级、开放水平向更深层次制度接轨,我国债券市场必将进一步释放“桥梁纽带”效能,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续金融动能,也为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强国建设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