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祁豆豆)10月16日,《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2025上海ESG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正式发布。继《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2024上海ESG发展报告》首次系统呈现上海ESG生态全景后,本年度报告进一步秉持实践驱动与问题导向原则,对上海各类主体的ESG发展实践进行了更为深入和聚焦的解析。
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与金融中心,上海在ESG理念推广与实践落地中持续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在绿色金融创新、企业可持续经营、城市治理现代化以及社会责任履行等领域,上海正在探索多种实践模式,并逐步在制度设计与跨类主体协同机制上形成可借鉴的经验。
“在过去一年里,上海ESG发展呈现出五方面新特征:多层级协同治理形成、企业与园区双线示范、金融赋能体系成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初现、构建具有全球可比性的‘上海样本’。”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讲席教授严弘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通过聚焦创新模式和加强跨界协同,上海不仅能为中国ESG发展输出实践经验和制度智慧,也将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贡献更加鲜明的“上海样本”与“上海方案”。
上海ESG发展凸显五大新特征
随着全球经济波动性增加、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企业可持续发展诉求日益复杂,环境、社会与治理(ESG)议题在国际政策、产业实践和资本市场中的战略重要性持续提升。
在《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2024上海ESG发展报告》首次系统呈现上海ESG生态全貌的基础上,2025年度报告进一步以实践案例为核心,聚焦不同类别主体在应对共性挑战中的探索与经验。通过数据与案例结合,报告提炼可复制的实践模式,并对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跨主体的系统化行动建议,以为未来发展提供清晰蓝图。
严弘关注到,与前一年相比,2025年上海ESG发展正在走向制度更系统、行动更标准、绩效更量化、协同更紧密的新阶段。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与创新中心,上海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布局和金融机制创新,不仅推动本地ESG生态不断完善,也在全国乃至国际格局中发挥着示范作用。
在严弘看来,2025年上海ESG发展呈现五大新特征。一是多层级协同治理形成。具体表现在政策涵盖标准建设、能力提升、法制统领、场景转化全链条,形成“顶层引导—区域协同—本地实践”的政策体系。
二是企业与园区双线示范。严弘关注到,临港集团、申能集团、宝武集团等一批公司均已实现ESG技术与管理体系的全链条嵌入,从“无废工厂—绿色园区—零碳城市”,形成可推广的链式模式。
三是金融赋能体系成型。上海通过“转型金融目录+绿色金融平台+数据中心”构建了相对完整的ESG金融生态。
四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初现。近年来,上海已经建立ESG数据中心与智能披露平台,不断提升披露效率与信息可比性。
五是构建具有全球可比性的“上海样本”。严弘告诉记者,外资企业凭借全球治理经验和跨国运营优势,在信息披露、供应链管理和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形成实践范本,推动本地企业对标国际规则。跨国合作项目和国际标准引入促进了制度设计与实践方法创新,也为金融产品创新和跨境资本流动提供规则支撑。通过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互动,上海逐渐形成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可比性的ESG实践模式,在全球舞台上展示“上海经验”。
“随着全球和中国在绿色转型、高质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上海将在我国ESG实践中持续扮演先行者、赋能者角色。”严弘说。
企业多元化探索优化上海ESG生态
企业是上海ESG生态的中坚力量。报告显示,国有企业在信息披露和治理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民营与外资企业则在绿色产品开发、供应链协同和社会责任实践中开展多样化探索。
严弘认为,上海企业ESG发展整体取得显著进步。首先,披露覆盖率持续提升。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上海上市公司整体ESG信息披露率持续上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非上市公司披露水平。
其次,国有企业示范作用明显。“上海上市国有公司在ESG报告发布和制度建设方面的表现突出,为市场树立了标杆。”严弘说。
此外,行动向系统化和战略化转变。企业逐步将ESG从合规行为转向战略内化,推动管理体系和业务实践同步完善。
不过,严弘也意识到,当前上海ESG发展还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披露深度和数据量化有待加强,尤其是气候风险评估和关键指标量化仍不充分,信息透明度仍需提升;二是供应链管理和治理效能需强化,上市企业在供应链ESG管理、治理机制和投资者信任建设方面存在不足,部分披露仍流于形式。
另值得关注的是,中小企业ESG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在严弘看来,中小企业面临理念和能力受限,技术与资金门槛高,治理体系落实难度大等困难, ESG价值体现与资本化进程缓慢,遭遇推广瓶颈。
为此,他建议,未来,企业可通过内部治理优化、分阶段投入、利益激励机制建设,以及依托金融、政策和行业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技术共享,推动ESG实践从零散尝试向体系化融入,形成可复制经验。
上海将为全球城市ESG治理提供“中国样本”
随着中国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ESG逐渐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一环。严弘向记者表示,ESG对上市公司等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包括提升合规能力、增强品牌与投资吸引力、促进可持续供应链建设,以及强化数据与管理支撑。
“ESG有助于企业提升合规能力,例如,帮助企业应对碳关税CBAM、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等国际法规,降低合规风险等。”严弘进一步表示,ESG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品牌与投资吸引力,高质量的ESG表现逐渐成为企业进行国际合作与投融资的重要信用资产。
同时,ESG还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供应链建设,例如支持跨国运营企业构建低碳、透明的供应链体系。此外,ESG在数据与管理支撑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ESG数字化工具能够助力企业加强全球信息披露与投资者沟通,形成全球治理的“通行证”。
ESG不仅是企业国际化发展不容忽视的一环,更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严弘告诉记者,ESG发展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三重意义:一是强化金融创新功能。上海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基金规模全国领先,能够进一步拓展金融中心功能边界。二是助力碳金融中心建设,碳中和指数、绿色Q板能够有效支撑国际碳金融市场布局。三是推动国际资本集聚,ESG发展有助于完善披露体系与风险治理标准,增强外资的信心与国际资本吸引力。
上海的ESG发展正处于“由点到面、从散向整”的深化拓展阶段。严弘认为,随着国际标准体系的逐步实施及本地化接轨的推进,叠加其在建设全球ESG数据中心和引导绿色资本聚集方面的举措,上海作为中国ESG实践高地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稳固,并为全球城市ESG治理提供“中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