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下保险中介行业正迎来新一轮洗牌。10月1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有多家保险中介机构因失联、违规等原因,主动或被动退出保险市场。根据近期监管部门发布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法人名单,上半年保险中介机构再次减少15家,此前已经连续六年数量下滑。市场“大浪淘沙”的背景之下,中小保险中介机构转型迫在眉睫。业内专家表示,保险中介机构需要保持定力,在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等方面勤练内功,才能找到出路。
中介市场优胜劣汰
近期,多地监管出手,对诸多非正常经营或违规经营的保险中介机构进行果断“处理”。10月1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丽水监管分局发布相关调查通知书,浙江保鼎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已处于失联状态。10月14日,深圳金融监管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公告,汇才保险代理(深圳)有限公司存在拒绝或者妨碍依法监督检查行为,被吊销保险中介许可证。10月15日,福建金融监管局发布行政处罚信息显示,福建汇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因妨碍依法监督检查,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3个月,时任总经理被撤销任职资格。
失联、吊销、停业,这些只是行业洗牌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多地监管部门多次推动开展保险中介“清虚提质”行动,下大力气改革保险销售体系。7月29日,吉林金融监管局发布消息称,2025年以来,该局持续优化保险中介市场,扎实推进清虚提质工作。截至6月末,吉林全省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已注销62家。其中,省级分支机构4家、其他分支机构58家,机构总数量较年初下降11.7%。
根据监管发布的数据,自2019年以来,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已连续多年下滑。今年上半年,保险中介机构再次减少15家,已经由年初的2539家减少至6月末的2524家。
在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看来,部分保险中介机构被“清退”,一是市场竞争加剧,一些小型保险中介机构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被淘汰出局;二是监管政策的加强,对于保险中介机构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机构被注销或合并。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专业保险中介公司的数量减少。
保险中介机构的数量逐年减少,受“报行合一”的影响尤为明显。“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向监管部门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与保险公司实际经营过程中所实施的保持一致。过去,部分保险中介机构通过虚报费用、套取手续费等方式赚取差价,而“报行合一”通过统一费用率标准,直接压缩了中介机构的利润空间。
深耕细作才能突围
保险中介机构不断有离场者也是保险市场自我调整、自我净化的过程,有助于淘汰那些经营不善、不合规的机构,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质量。如今,保险中介机构需要思考的是:“大浪淘沙”之下,如何才能站稳脚跟。
在业内人士看来,曾经粗放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监管趋严叠加“马太效应”加剧,保险中介机构需要精耕细作、走专业化道路,才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对于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而言,要深耕细分场景,做“小而美”,与其在传统红海市场里打价格战,不如切入大型中介无暇顾及的碎片化场景:宠物医疗险、户外运动险、教培责任险等,利用场景方渠道精准获客,降低费用率。此外,保险中介贴近市场,以投保人需求为中心,能够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定制化条款,再借助互联网平台分销,既获得议价权,又减少直接竞争。
也有资深业内人士建议,保险中介机构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确保业务运营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可积极寻求与科技公司、金融机构等建立战略联盟来拓展业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不断优化业务经营模式,强化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