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微光启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光启航”)宣布其“微光一号”火箭完成总体方案可行性评审,这家成立仅数月的公司凭借“全碳纤维箭体+全流量液氧甲烷动力”的技术组合,正试图在中国商业航天2.0时代的竞争中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动力系统的突破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华光一号”是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该发动机燃烧效率超过99.2%,这一数据相较传统发动机95%的水平,意味着超过30%的运载能力提升。更关键的是,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技术被视为实现低成本回收复用的根本保障,这与SpaceX猛禽发动机的技术路径同属一代。
材料领域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微光启航实现了箭体90%结构的碳纤维化,较传统金属材料减重25%—30%。在航天工程中,每一公斤的减重都直接转化为一公斤的宝贵载荷。据该公司披露,这项材料创新带来10%的运力提升和25%的经济效益提升。
在微光启航的技术体系中,3D打印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微光启航的模块化可重复使用引擎采用3D打印燃料室和新型推进剂,使制造成本降低30%以上。同时,“微光一号”火箭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基础上,结合连续纤维3D打印工艺制造复杂结构支架与部分箭体构件,实现了结构的极致减重与性能优化。这种“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的技术路径,为该公司构建了独特的技术壁垒。
商业模式上,微光启航规划了清晰的进阶路径。从火箭发射服务起步,逐步延伸至动力系统销售、空间应用服务,目标实现60%以上的毛利率和40%以上的净利率。这种“卖铲子又卖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既保障了短期现金流,又为长期增长打开空间。
按照微光启航的规划,2028年将实现商业化运营,2029年进行回收试验,2030年实现常态化复用。这一时间表如能顺利实现,微光启航有望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占据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