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举行2025年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受访者供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纵深推进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建设迎来新契机。今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在人力资源要素方面,试点地区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劳动力和人才有序流动。
近日,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举行2025年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与会专家指出,需要通过治理创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打破劳动力统一大市场面临的技术、制度、区域壁垒。
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极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伟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引发就业结构的深刻重塑,呈现出“高端与低端并增、中端受挤”的结构性极化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对全球就业岗位影响面近40%,发达经济体约60%。其中,高技能岗位与低薪服务性岗位需求上升,传统制造业与事务性岗位则呈萎缩态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指出,就业极化的实质,是数字平台、技术和数据资源相对垄断导致的要素失衡与议价能力弱化,可能会出现企业控制关键生产要素,导致“技术集中—收入分化—劳动弱势”的反馈。
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宁光杰认为,信息技术渗透率的提升显著提高了劳动者跨行业流动概率,被技术替代的常规劳动者往往被动“向下流动”,流向与原行业技能距离较远的低端行业,并承受一定的工资损失。但另一方面,高技能劳动者受技能溢价吸引,也会主动跨行业流动。
专家指出,技术壁垒的突破与劳动力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关键在于制度的再设计与治理的创新。
一是推动要素可及性改革。赵忠提出,应通过扩大公共数据开放、强化中小微企业技术和数字资源补贴,提升数字与技术要素的可及性,促进劳动力禀赋向生产性收入转化。
二是完善劳动基准体系。要以灵活就业正规化为导向,健全涵盖工作时间、报酬标准、安全卫生等强制性制度,既保障劳动权益,又维护市场弹性。
三是实施技能体系改革。应加快推动从学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建立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协同的培训体系。将ESG就业议题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引导企业承担技能培训与再教育责任,形成技术普惠与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户籍制度影响劳动力配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则不到50%,两者之间存在17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
专家指出,户籍制度的弹性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空间配置的效率,显示劳动力统一市场建设仍存在需要突破制度壁垒。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吉鹏的研究团队揭示,部分较发达城市在外地劳动力落户中往往通过附加性条件塑造隐性门槛,导致落户门槛和落户意愿的错配,欠发达城市和较发达城市分别呈现出“能落不愿落”“愿落不能落”的不同,部分欠发达低门槛城市还面临着“能落、愿落、没有落户”的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杨俊认为,当前职工养老保险的地区分割管理形成了对劳动力流动的隐性壁垒。灵活就业者因户籍限制和退休地规则,需在缴费地累计满10年才能本地退休,而当前我国劳动年龄段流动人口平均在流入地的连续就业时间为4.69年,在当前地区分割管理的背景下,他们有可能无法在缴费地退休,从而存在养老金待遇下降的不确定性。
杨俊进一步指出,这不仅削弱了劳动者的流动意愿,也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如何打破制度壁垒?张吉鹏团队提出分类管理的户籍制度改革路径,针对较发达城市“愿落不能落”,要突破“跨城落户”壁垒,推动高门槛城市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针对欠发达城市“能落而不愿落”,要聚焦本地农业转移人口,增强城镇吸引力和综合承载能力;针对部分城市“能落、愿落、没有落户”,要强化政策落实,简化落户流程。
杨俊主张,应当进一步推动制度改革,尽快实现统收统支管理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层面上统一养老金的缴费和计发规范,消除地区分割的管理模式,提升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质量,助力建立全国劳动力统一大市场。
完善短中长期制度建设协同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割,首先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徐舒的团队研究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个别特大城市入学门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直接推升了劳动力返乡概率。
专家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劳动力大市场,既需短期突破,更需中长期制度协同,应形成“政策矩阵式”推进格局。
在短期层面,要进一步推进居住证积分互认制度、医保跨省结算全覆盖、高铁票价动态折扣机制扩面和电子劳动合同区块链存证等;在中长期层面,应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现都市圈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建设国家人力资源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共享、信息互认和政策协同。这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治理体系,将为劳动力统一市场提供底层逻辑支撑。
区域壁垒的破除,应坚持“外科手术式精准改革”与“中医调理式系统协同”相结合。一方面,要针对教育入学、社保转移、居住落户等重点领域实施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在制度设计上形成政策共振,使数据、资金与公共服务真正跨区域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