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0月16日电 题: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京保医疗协同让更多人共享优质资源
早上7时39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外科副主任李军照常从北京西站乘坐G653次列车,前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出诊。
“您现在各项指标都很正常,恢复得很好。”“家门口就有名医了,我能恢复得这么好,多亏你们,太感谢了。”当天上午9时30分,来自保定市顺平县的靳淑云(化名)预约好号源,早已在外科门诊前等候复诊。
3个多月前,76岁的靳淑云因长期便血求医,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低位直肠癌,她辗转多家医院问诊,因自身年龄大、手术难度大,多数医生建议中医保守治疗。最终,靳淑云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在这里,李军结合中西医优势,为她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也需要进行手术根治肿瘤,我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通过中药调理、物理治疗等方式,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李军表示,保定医院床位相对充足,各项成本低,可以考虑在这里进行手术。最终,在李军的主刀下,手术顺利完成。
2022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获批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北京与保定间高铁通勤时间约40分钟,3年多来,累计有130余名专家坐高铁通勤跨城上班,长期到保定出诊、带教、查房、手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本地医、药、护、技、管等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让患者在保定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关键在于‘带土移植’,让百姓实现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跨越。”2022年7月,陈世波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院长的双重身份开启京保双城生活,他也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
初到保定医院,陈世波发现,这里的诊疗水平、综合服务能力、科研基础等与北京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他带领团队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推动中医专科联盟建设、强化中医特色疗法传承创新、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3年多来,医院整体诊疗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服务差距不断缩小。陈世波介绍,保定医院共引进新技术、新项目66项,服务半径逐步扩大,2025年1至8月,医院门急诊服务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80.09%,外省就诊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76.95%,其中不乏宁夏、内蒙古、黑龙江、河南、云南等地患者,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今年9月2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国际医疗基地院区正式投运。走进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新院区,门诊楼、急诊楼、国际医疗综合楼等功能建筑错落有致,院内开设肿瘤科、脾胃病科、心血管科、骨伤科等13个重点专科,设置床位1100张,现代化的医疗设施与中医文化元素相融合,智慧医疗系统实现全流程覆盖,成为华北地区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一个核心载体。
“随着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不断深化,保定聚力打造北京医疗资源疏解‘微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保定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保定市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京津合作对接,提升本地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批省属、市属医院与京津高水平医院实现深度合作,累计建设20个京津冀医联体,全市医疗机构全面对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京津派驻专家累计诊疗患者44.2万人次,指导手术2.3万例,开展远程医疗合作4.7万例,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