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6 14:19:40 股吧网页版
城记丨海关大楼百年来首次对市民游客开放 上海航运记忆实现“活态传承”
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10月16日电(谈瑞)黄浦江潮水翻涌,巍巍建筑百年依旧。1928年元旦,《威斯敏斯特》的报时钟声首次从上海海关大楼上空响起,从此,这座矗立在外滩“C位”的建筑,便以典雅的古典主义风貌与回荡的钟声为注脚,记录着上海从近代航运枢纽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世纪变迁。

  近期,这座见证了近百年城市风云的地标性建筑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让尘封的历史与鲜活的城市记忆以“可触摸”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多位专家表示,以海关大楼为代表的上海历史文保建筑是城市文脉传承的核心载体,它们不仅承载着上海近代以来的发展印记,更是展现城市独特气质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这些建筑历经岁月洗礼,每一块砖瓦、每一处雕饰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于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外滩光年,时空回响

  上海在1843年开埠以后,凭借黄浦江航运优势迅速崛起,海关大楼的三次建造也始终与航运中心的发展同频。

  中山东一路13号,这个地点最初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官衙式建筑,称为“江海北关”,是上海开埠后专门管理外轮征税事务的地方。到1893年,上海开埠已届50年,随着中外商船数量激增,原有设施已无法满足需求,一座英国都铎王朝风格的砖木结构大楼在此建成,33.5米高的钟楼不仅统一了港口报时,便于征收船舶吨税(过去以天数计费,超过午夜12点便加算一天),同时也为往来黄浦江的船舶提供航标和灯塔作用。再到1927年,上海已跻身远东主要航运枢纽,英商公和洋行设计的钢框架新楼投用,其简化新古典主义风格下的现代化功能,进一步适配了大规模船舶通关、货运监管的需求,为航运中心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这幢80米高的大楼,是20世纪20年代外滩的最高建筑。二至四楼是海关办公所属区域,三楼是税课司,四楼东北角是税务司及其职员办公室,五层主要是海政局和工程局办公室。吴淞口驶入黄浦江的外国轮船,在很远处便能看到海关大楼并听到钟声,就知道很快将进港靠泊办理船舶入境海关手续和装卸进出口货物。

  而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步入海关大楼,厚重的历史在这里悄然折叠。一楼大厅顶部的八角藻井,八面各有一幅彩色马赛克镶嵌的帆影海事图案形,由上万颗天然彩色马赛克镶嵌而成,每幅都还原了旧日黄浦江畔“帆樯如林”的盛景。从以石膏塌花涂金而成的天花板,到抵御江潮的灰褐色釉面砖,再到铺砌全部地面的马赛克,每个细节都镌刻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百年荣光。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船舶往来、商贾云集的繁忙景象,也能清晰触摸到上海从航运重镇一步步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坚实足迹。

  “活态传承”,而非“标本式封存”

  “利用好我们这些高能级的历史文化建筑,会变成上海下一阶段形成更具国家级辐射力的IP的重要源泉。”仲量联行华东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及中国区城市更新业务负责人吕玫认为,历史建筑光靠“使劲保护”是不够的,空有外壳却没有功能注入,建筑就失去了生命力。

  以海关大楼为例,这栋百年建筑即将启动大修,在闭关修缮前,以“外滩光年·时空回响”为主题开设展览,首次向市民敞开大门。公众得以走进历史现场、触摸岁月痕迹,与建筑建立深度情感联结。这种“开放体验”模式,正是“活态传承”的生动体现——它打破了文保建筑与公众间的隔阂,不再将其作为静止的“历史标本”封存,而是通过展览、参观等形式,让建筑承载的航运文化与金融历史,重新融入当代生活并产生互动。在展览中,通过历史陈设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参观者可以了解当年海关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景,聆听不同年代钟声的变化,甚至能通过数字技术 “看到” 大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变迁,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历史不再遥远,变得可感可知。

  从政策层面来看,海关大楼的活化利用并非孤立尝试,而是契合了其所在的上海外滩片区更新的整体规划。今年年初获批的《上海市黄浦区外滩-01、02更新单元规划实施方案(暨黄浦区单元规划相关街坊局部调整)》明确提出,“在不影响保护建筑本体的前提下,研究对保护建筑合理活化利用的方式,并在详细规划中予以落实”,为众多集聚于外滩这篇土地上的高能级文保建筑的功能拓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不过,业界也特别指出,以海关大楼为代表的文保建筑的活化利用还需遵循“保护优先、兼容拓展”的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文物建筑实施分级保护的管理办法;而《巴拉宪章》也指出,建筑遗产的功能适配需充分尊重场所的文化意义,遗产的价值决定了利用的尺度,在此基础上拓展保护利用的领域,实现建筑遗产物尽其用。

  “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边兰春表示,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并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新文化、孕育新业态,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