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河南、山东、河北和陕西、山西、安徽、江苏部分夏播玉米主产区迎来持续降雨,新季玉米产量、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国产小麦价格不断走高,且今年我国进口玉米及替代品数量降幅较大。笔者调研发现,未来东北玉米可能承担满足国内饲料加工及养殖企业原料需求的“重任”。
夏播玉米主产区“旱涝急转”
对河南、山东、河北等夏播玉米主产区的广大农民来说,今年种植玉米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难”。
今年6月至9月下旬,期货日报记者数次深入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对玉米生长情况进行调研。从调研情况看,今年6月至9月初,河南、山东和河北、陕西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干旱天气,河南的旱情较为严重,特别是驻马店、南阳、周口等地,当地农民不得不想尽办法抗旱保苗。
“今年夏季,我们这里遭遇了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尤其是在7月至8月玉米生长旺季和抽雄结穗期,38℃左右的高温成了‘家常便饭’。有水源的地方,农民浇水四五遍才能保证玉米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但缺少水源的地方,就不能保证了。”河南泌阳县双庙乡农民刘兴业说,他今年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植玉米和花生,旱死或大幅减产的田块占比不小。
河南省气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河南全省平均气温为30.5℃,较常年同期偏高3.2℃,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全省55%的站点存在重度及以上等级的干旱。
记者在多地调研时看到,尽管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民努力浇灌玉米,但不少地区的玉米长势依然不好。同时,干旱还导致玉米出现棒子偏小、结实率下降、籽粒数较少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以河南为代表的夏播玉米产区出现了“旱涝急转”,给国内玉米市场带来了更大的变数。
“9月至今,河南及周边地区一直阴雨绵绵。更令人关注的是,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的玉米收获高峰期,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阴雨天气不断,给广大农民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失。”河南滑县粮食收购商齐凯告诉记者,农民好不容易浇水四五遍保下来的农作物又被淹了,多地的玉米、花生等农作物被雨水淋坏、泡霉、泡发芽。
来自气象部门的信息显示,9月以来,河南及周边地区降雨呈现过程密集、总量偏多、区域差异显著的特点,更关键的是,10月以来的持续阴雨天气,对秋收、秋耕、秋种造成了较大影响。
目前,由于阴雨天气仍在持续,加上气温下降,各地空气湿度较大,已收获的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晾晒也成问题。而在土壤偏湿甚至田地积水较多的情况下,当前有一部分玉米仍在田里无法收获,对腾茬整地和冬小麦适期播种产生了不利影响。
降雨给市场带来较多变数
“降雨对河南、山东及周边地区玉米市场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湖北、江苏、陕西和山西作为我国粮食重要产区,当前正值玉米、花生等秋粮收获上市和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期,持续降雨既影响玉米等农作物的收获进度、作物品质,又会对后续冬小麦播种产生较强冲击。”河南驰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起力告诉记者,当前市场较为统一的预估是:上述地区玉米、花生产量和质量双双下滑。
陈起力表示,受收获方式、劳动力转移、晾晒方法改变、晾晒工具与场地缺失等影响,农民根本没办法降低持续降雨对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影响。比如原来农村劳动力充足,玉米棒子是一个一个掰下来的,然后挂在树上或屋檐下风干,雨天也可以摊在晾晒工具上阴干,但现在遇到阴雨天,玉米只能堆在路边、场院或屋里,很容易发霉。
“由于降雨持续,河南及周边地区玉米上市时间一直延后,高品质玉米产量大幅下降。”齐凯表示,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夏播玉米产量、质量当前还不好判定,但下降是可以确定的。他预计市场会出现较严重的分化现象,即低质量玉米量大价跌,高质量玉米量小价涨。
农业、粮食部门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河南秋作物种植总面积在1亿亩以上,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在6000万亩左右。加上山东、河北、陕西、山西及安徽、江苏、湖北三省的北部地区,夏播玉米种植面积可观。因此,以河南为代表的我国夏播玉米产区出现的“烂场雨”给市场带来较多变数。
“仅河南、河北、山东三省的玉米产量就在8500万吨左右,如果玉米产量和质量大幅下滑,当地市场需求必将依赖调入玉米来填补,这将对国内玉米市场货物流向、价格等产生重大影响。”河北柏乡县玉米贸易商杨新社告诉记者,当前市场比较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河南及周边地区玉米减产幅度、质量下降程度;二是玉米市场价格变化;三是内地市场高品质玉米的供需缺口如何弥补。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烘干设备少,加上色选机等配套设施不足,河南等地抢收的玉米虽然被烘干了,但质量达不到饲料原料的标准,不少烘干后的玉米只能卖给酒精厂。
东北玉米或成“香饽饽”
“今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高、质量好,价格也不高。”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盈峰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印峰告诉记者,当前东北玉米基本收获完毕,农民售粮较为积极,可以随时为市场提供大量商品粮源。
柴印峰表示,东北玉米丰产给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售粮压力,导致玉米市场价格出现了高开低走的运行态势。目前,黑龙江偏远地区自收自烘玉米的成本只有1900~1950元/吨,运至内地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可有效缓解内地的缺粮情况。
“我计划约几个做玉米生意的朋友一起去东北调研一下市场情况,如果从东北发运玉米到内地有利可图,就及早行动起来。”齐凯告诉记者,由于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数量下滑较多,且国产小麦价格高企,未来内地高品质玉米的供应缺口只能由东北玉米来填补。
杨新社表示,现阶段市场对夏播玉米主产区(内地市场)出现的灾情认识程度还不足,加上国内玉米市场下游需求较弱,尽管当前市场流通环节库存及下游企业库存均已处于历史低位,但大家“拿粮”的信心依然不足,市场情绪仍在酝酿中。同时,面对夏播玉米产区亟待处理的高水分玉米,如何解决烘干能力不足、库容紧张、资金短缺等问题,市场尚没有定论,大家均无法判断后期的市场走势,市场主体入市较为谨慎。
“不过,长远来看,东北玉米注定将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吉林长春市玉米贸易商王晓认为,内地高品质玉米出现较大缺口的情况最终会被证实,当前河南2024年产玉米和2025年产小麦价格同步走高,说明需求具有较强的刚性,价低质高的东北玉米很快将成为市场抢购的对象。
齐凯表示,截至目前,国内相关机构已托市收购2025年产小麦1000万吨以上,加上国产小麦价格高企,令国产小麦替代玉米进入饲料原料市场的概率降低。另外,当前进口玉米数量没有增长的迹象。
“目前,东北玉米市场已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是北方地区港口有小幅提价收购的现象;二是黑龙江等地潮粮收购价已止跌回稳;三是部分国营大中型粮食贸易和仓储企业已开始收购并囤积玉米,东北地区国标二级玉米的挂牌价在2000元/吨左右。”柴印峰认为,针对夏播玉米产区出现的变数,市场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当前多数市场主体仍在观望,东北玉米增产让大家犹豫不决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