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信用卡赠送自行车”,近期,部分银行推出的信用卡办卡活动受到关注。
随着信用卡业务压力的加大,如何更好地拓客成为银行机构面对的共同问题,“多卡换礼”模式成为部分银行推广信用卡的新策略。
业内人士提醒,一人持有过多信用卡,很容易导致部分卡片成为“睡眠卡”。金融消费者应理性办卡,按需申卡,避免盲目跟风。
办信用卡送自行车引关注
近期,社交媒体上出现许多信用卡“薅羊毛”的热潮,不少网友分享了通过办理信用卡免费兑换各类礼品的经历,其中尤以银行赠送的品牌自行车成为热议话题。许多用户晒出成功领取自行车的照片和视频,并详细地记录了“薅羊毛”的过程和体验,引发广泛讨论。
“要办2—3张卡才能换一辆自行车,最后我和朋友两个人,用自己和亲友的信息一共办了4张卡,才成功兑换了自行车。反正到期不用的话就注销,不亏。”有金融消费者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多卡换礼”的模式已成为部分银行推广信用卡的新策略。
然而,也有金融消费者反馈,部分兑换到的自行车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陆续出现质量问题,如车架异响、变速失灵、刹车不灵敏等。
除了自行车,银行的礼品攻势也可谓全面升级。某股份制银行推出新户办卡礼遇活动,不仅提供实物礼品,还引入了“拼团+小额补差价”的换购机制。例如,两位新用户互相推荐办卡,再支付10元,即可换购原始人露营推车、空气炸锅、20寸行李箱等热门生活用品。此外,用户也可选择将积分或权益兑换为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等主流视频平台的会员。
不少金融消费者表示,原本对信用卡兴趣不大,但面对“零成本换好物”的诱惑,还是忍不住尝试。
信用卡市场已进入调整期
银行们之所以如此“拼命”,其背后主要是信用卡业务面临的巨大压力。
近年来,信用卡市场持续收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量为7.15亿张,环比下降600万张。这标志着该指标已连续第十一个季度呈现收缩态势。在过去三年间,信用卡总量累计缩减规模已超过9200万张。曾经高速增长的信用卡市场,目前已进入明确的调整周期,增长态势趋于停滞。
此外,信用卡的交易额和手续费收入也在不断缩水。从已公布的2025年银行中期财报来看,多家银行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额或交易金额同比下降。
在此情况下,银行员工面临着不小的业绩压力,信用卡发卡量、客户数量等指标,都与员工的绩效、奖金直接挂钩。某股份制银行员工透露,其信用卡部员工每个月的拉新任务高达40张,平均每天至少要成功办理两张信用卡。
为了完成任务,银行员工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除了在线下摆摊设点、发放传单外,他们还会利用各种人脉关系,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办卡,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补贴客户。“完不成任务,收入会大幅减少,所以只能想尽办法。”
理性办卡避免盲目跟风
为了领到心仪的自行车,有人选择一人办理多张信用卡,还有人拉上亲朋好友一起“拼单”办卡。这种行为看似能轻松拿到礼品,但却埋下了过度办卡的隐患。一人持有多张信用卡,很容易导致部分卡片成为“睡眠卡”。
此外,办卡后,各种捆绑营销行为也屡见不鲜。有些银行工作人员会要求客户开通各种功能,如短信提醒、增值服务等,而这些功能往往是收费的。还有的在办卡后要求客户进行预刷消费,或购买一些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否则就无法顺利领取礼品。更有甚者,一些银行在办卡时,并未充分告知金融消费者相关权益和限制条件,导致金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消费陷阱。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看似“占便宜”的操作,可能会带来征信记录被频繁查询、账户管理混乱、年费逾期,甚至个人信息被滥用等风险。因此,金融消费者应理性办卡,按需申卡,避免盲目跟风。在办卡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了解年费政策、附加服务及退出机制,不要被“免费”冲昏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