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正站在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一行一店” 的物理边界尚未打破,在缺乏流量加持的背景下,突破业务瓶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成为大多数民营银行共同面临的课题。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金融30人”独家专访了金城银行首席信息官王田丰,围绕民营银行技术创新、小微金融突破、跨境业务探索、AI 应用布局及战略升级等话题展开深入对话。
9月,本报记者走进位于天津自贸试验区宝信大厦的金城银行,一楼大厅的行史馆内泛黄的史料里藏着这家银行的初心——1917 年,周作民在天津创办金城银行,以金融之力托举民族工商业;2015年,监管复牌重启征程,“服务小微”的使命被重新镌刻。百余年流转,复牌、转型、技术浪潮冲刷,这家民营银行始终未改“金融服务实体”的底色。
当被问及数字科技对这家百年银行的意义时,王田丰坦言:“它对我们不是工具,而是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
科技赋能服务小微初心不改
《21世纪》: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民营银行,金城银行的定位与使命是什么?复牌以来,这一定位是否有调整?
王田丰:金城银行从1917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100多个年头。历史上我们致力于发展民族工商业、支持小农贷款,多年来我们的核心定位从未改变,变的是服务方式——在服务实体、服务小微的使命上,增加了科技赋能的内核。
我们在监管复牌之后,明确提出要打造“世界领先的数字科技银行”。 这里的“领先”并非追求规模上的最大,而是强调在数字金融产品上快速迭代,提供有差异化、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字科技对我们来说,不是辅助工具,而是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21世纪》:目前金城银行在哪些领域开展了技术创新,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有什么样的阶段性成果?
王田丰:我们从复牌之初就坚持一件事:用科技破解小微融资难题。比如我们推出的“金企贷”,是一款全流程线上化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产品,核心是用技术构建了“风险可控、运营高效”的体系。
2021年之前,银行对于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普遍“不敢贷”“不愿贷”,核心是缺乏风险管控能力与高效运营模式,很多银行尝试后都望而却步。我们在2021年突破推出全数字线上化小微贷款产品至今,累计放款已经超过2800亿元,服务了大量过去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的小微企业。
具体来看,我们做了三件关键事:
第一是打通了数据壁垒,这是线上运营的基础。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关键在于真实经营数据。我们实现与近30家税务局的底层数据打通,通过税务数据,我们能实时掌握企业的营收、纳税情况,比传统的财务报表更真实、更及时。同时对接了工商、司法等各类数据 ,构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多维度的“全息画像”。
第二是构建全流程风控体系,这是核心。我们构建了“3D全景”风控体系,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数据整合。目前,金城银行是接入征信及多维度数据源最为全面的银行之一。我们运用机器学习、图计算等先进技术,围绕企业主体和法人代表、董监高等关联人建了一套完整的风险模型体系。此外,我们还开发了贷中贷后管理工具,包括智能客服、智能催收系统,以及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识别策略与模型,实现对小微企业的“量体裁衣”式风险评估与服务,最终形成“敢贷、愿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第三是突破大额无抵押瓶颈,这是差异化亮点。2021年之前,市场上的线上小微贷款普遍额度较低,企业敞口打不开。我们当时推出的产品,单户额度最高能到500万元,且是无抵押的全线上化信贷——这在当时是首家。之所以敢做,就是因为前面提到的数据与风控能力。我们开了这个头后,很多银行也跟着进入这个领域。
同时,我们还延伸出多个细分信贷产品,如面向农业的“金农贷”、面向科技企业的“金科贷”,以及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专新贷”等。这些产品均采用企业与个人双重征信模式,将法定代表人个人信用信息纳入,全面提升风控有效性。
相较于依托流量场景的同行,我们在缺乏天然客源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能力自主获客、运营并控制风险,实现了重要突破。把“短小频急”的小微融资难题转化为全数字线上化服务,这正是科技对金城银行历史使命的赋能。
跨境金融创新构建80国支付网络
《21世纪》:近期上合峰会在天津召开,金城银行在跨境业务上有较多探索,具体聚焦哪些场景?
王田丰:国际业务是我们近几年重点布局的方向,核心目标是“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我们的路径很清晰:依托天津自贸区的政策高地,结合自身数字技术能力,聚焦两类核心场景,同时搭建技术体系保障合规与效率。
从具体场景上看,聚焦跨境支付等C端场景及跨境结算等B端场景。
在跨境人民币支付上,我们推出了“金城速汇”产品,主要服务留学和薪酬场景。比如家长给海外留学的孩子汇款,过去需要线下填单、等待审批,现在通过我们的线上渠道,几分钟就能完成,且费率透明。目前已有17万C端用户使用过这项服务,累计交易量超百亿。
从跨境电商收款上,对应产品是“金路通”。我们通过与境外持牌机构合作,有些是借助合作伙伴网络,有些是我们自己直连,帮助电商快速将境外资金回笼到国内,且支持多币种结算。目前已覆盖超过80个国家,且交易量也突破了百亿。
《21世纪》:技术层面有哪些突破支撑?
王田丰:从技术架构上来说,我们为跨境业务量身打造了5大体系,这是我们的核心支撑:
首先是用户体系:通过客户平台化与接口标准化,金城银行实现了快速对接各类跨境渠道,并实时完成反洗钱筛查与合规管控,实现了客户从准入到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
第二是支付清分结算体系:在支付清算环节,我们将行内账户体系与国内外清算网络深度融合,建立起高可用、低延迟的跨境支付核心系统。同时,引入智能清分路由技术,系统可自动选择CIPS、SWIFT或本地清算网络等最优路径,既提高跨境汇款的成功率,也有效控制成本,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经济、快捷的资金流动。
第三是风险与安全管控体系:面对跨境业务中的各类风险,我们打造了立体化管控体系。一方面,借助大数据风控平台,对企业和个人客户进行身份验证、反欺诈和实时交易监测;另一方面,构建多层次网络安全防线,全面保障业务数据不被泄露、篡改,支撑跨境业务7×24小时稳定运行。
第四是数据申报体系: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境数据的自动筛查、核验与精准报送,确保符合监管要求。
最后是线上运营体系:通过数字看板与交互归因技术提升运营分析与审单效率;基于智能监控平台实现业务实时监测与异常预警,保障系统平稳运行。
目前,我们的跨境服务已经覆盖80个国家,部分是直连合作,部分是借助合作伙伴的网络。不过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跨境交易量虽然C端、B端均超百亿,但相比市场整体规模还很小——并不是我们做不大,而是我们对合规有自己的要求,当交易真实性存在疑虑时,我们会先拒绝。下一步,我们也将计划深入研究不同国家的监管政策,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在合规前提下扩大服务范围。
数字科技是生存基础与发展动力
《21世纪》:对金城银行而言,数字科技扮演的角色与大型银行有何不同?目前在数字化转型上,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王田丰:对大型银行来说,数字科技可能是“提升效率的工具”;但对金城银行这样的民营银行,数字科技是“生存基础与发展动力”——这是由我们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首先,在“一行一店”监管要求之下,我们没有线下网点优势,想要服务全国客户,只能靠线上技术突破物理边界;其次,我们全行不到400人,要做小微、跨境、零售等业务,单纯靠人工根本不可能,必须靠技术实现自动化——比如“秒批秒贷”,要是像大行那样靠几千人做模型决策,我们完全做不到,这是需要依靠大数据模型自动审批;最后,我们的愿景是“打造世界领先的数字科技银行”,这不是说规模要多大,而是要能敏捷迭代数字产品、快速链接外部金融体系,这也离不开技术。
我们在现阶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我们在技术架构上从完全依赖第三方,转向自主设计微服务架构;在信息安全上,从仅满足内部要求,提升至可支持互联网业务的高标准水平;在数据平台上,从单体数据库扩展为整合多源数据的大数据平台。
现在,我们已经建成包括风控中台、营销中台、产品中台和支付中台在内的整套中台体系,并完成了客户端的原生化改造。这一切,都为我们后续的敏捷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21世纪》: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银行业的改变?金城银行如何布局AI应用?
王田丰:AI不是简单的降本增效工具,它带来的是底层逻辑的重构。从客户管理、风险控制、内部运营到商业模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金城银行在AI应用上已经有不少实践。比如我们推出的“企业智脑”,前不久刚获得了“中国最佳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奖项。该项目包括企业知识库、智能客服助手、智能代码插件和智能合规驾驶舱四大模块。落地效果非常明显:呼叫中心质检从人工抽检提升至最高100%自动化,AI辅助编码效率提升了40%。
但我认为,这还只是起点。下一步,我们有计划要在合规与安全的前提下,将AI全面融入所有流程。执行上大致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纳入战略层面。将AI计划纳入进银行三至五年规划,明确前中后台各部门的AI应用目标,推动前中后台全面拥抱AI。
第二,夯实“基本功”。这个基本功不是自己做大模型,而是建设AI研发平台、完善数据治理、构建知识库。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再好的模型也没有用。
第三,推动应用场景泛化与深化。从单点尝试扩展到全流程嵌入,尤其在风控、合规、客户服务等高价值场景中深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