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止蕉绿”绿植到沉浸式文旅体验,情绪消费正从消费新风尚成长为万亿级市场。在资本争相布局的热潮中,唯有以规范筑牢安全底线,才能充分释放情绪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动能,让这一新兴市场既保持热度更具持久度。
从消费新热点到经济新动能,情绪消费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但新兴市场发展初期的诸多乱象,也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敲响警钟。正如硬币有两面,我们亦需防微杜渐,关注情绪消费崛起背后的新问题与挑战。例如,在追求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个别消费者可能会陷入过度消费陷阱,忽视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商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过度包装情绪消费产品,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价值产生误解。
当下,部分商家为快速抢占市场,在情绪消费品生产中存在明显的粗制滥造问题,如解压玩具偷工减料、材质安全不达标;情感类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且缺乏专业支撑;更有甚者,借“情绪服务”之名窃取用户隐私,部分情感咨询平台未经授权收集用户聊天记录、心理状态等敏感信息,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在从业人员资质方面,“情感导师”“虚拟陪伴师”等新兴岗位缺乏明确准入标准,不少从业者仅经过短期培训便上岗,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这些问题不仅降低消费者信任度,更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情绪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面对这些乱象,市场迫切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以系统性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从监管角度来看,相关部门需加快出台情绪消费行业专项标准,明确解压玩具等产品的质量指标与情感服务的服务规范,划定情感导师、虚拟陪伴师等岗位的资质门槛,同时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规则,通过定期抽查、专项执法等方式,对违规商家形成有效震慑,从源头杜绝“乱象”滋生。
从商家角度而言,应摒弃“靠噱头收割流量”的短视思维,主动承担主体责任: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消费者真实情绪需求创新产品与服务,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疗愈场景”,让情绪产品从“表面治愈”走向“深度赋能”;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从业人员岗前培训与定期考核机制,确保服务专业性,同时严格落实数据保护措施,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此外,行业协会也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企业交流合规经验、共享优秀案例,推动行业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发展”;通过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帮助企业明确合规边界,引导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中,避免陷入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共同维护情绪消费市场的良好生态。
惟有监管部门筑牢底线、商家坚守初心、行业协同发力,才能切实筑牢消费者的安全感与信任感,让情绪经济在规范发展中持续释放活力,真正成为拉动内需增长、推动产业转型、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