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5 06:36:00 股吧网页版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兴旺,世界因交流对话而精彩 | 世界中国学大会
来源:上观新闻

  贯通古今中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启“会议模式”。当天上午举行了主论坛,下午举行了5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中外嘉宾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大会主题,从学术层面贯通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充分探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力图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更大程度上达成中国学发展的更多共识,持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于历史纵深感中观当下谋未来

  “贯通”成为当天与会者频繁提及的一个词。世界中国学的研究,要将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贯通,将理论与实践贯通,将中国与世界贯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认为,中国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充分体察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内在联系,秉持大历史观,从新时代出发,溯源而上,完整地而不是局部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考察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极总结古代中国的智慧,于历史的纵深感中观当下谋未来。

  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提到20年前中国学的研究面貌。“彼时,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学界,受中国发展阶段所限,中国学研究相对集中于中国本身,且研究者主体多为汉学家。随着中国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全球性大国,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学以及对中国学的关注已然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一开始引用魏文侯与苏轼两位中国古人的话,提出对一个对象的研究,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把这两方面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个对象。“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通过这种双向视角所看到的中国,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丰满的外观,这才是一个在人类大家庭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

  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副总裁、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魏华德表示,对中国的认知不仅限于档案研究或文本分析,更生成于实践过程(包括实地接触、对话与创造性合作)。若仅从单一认知框架解读中国声音,理解必然片面;而将中国与西方传统视角交融时,则催生新型知识生产模式。

  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认为,面对多极化的世界,合作就是指南针,而中国的角色是独一无二的。要让科技创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很明显,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特别是此时中欧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打造一个新的世界。”

  从中华文明连续性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读懂中国,必须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此次大会,从参访到分论坛议题的设置,均将中国式现代化放在重要位置。

  “我是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来到中国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高棣民回忆1979年初到上海时的情景,承认其当时对中国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抱有怀疑态度。但是后来他欣慰地发现自己错了,“如今,全世界都知道,浦东是地球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科技最先进的地区之一。并且它仍在不断变化”。

  现代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和实际感受中。英国作家、“社会主义中国之友”平台联合编辑马丁内斯讲述了他眼中的北京和上海——城市干净,公园里绿树成荫,老人和孩子们可以锻炼和玩耍。他认为,这得益于中国有重视生态的传统文化,比如“天人合一”,中国能让生态文明经由这个传统文化让民众接受。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中国有以人为本的政治框架,贯彻生态理念。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前大使赛义德·哈桑·贾维德认为,理解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古今连续性。中国不是普通国家,而是“延续至今的文明国家”。西方学者常将中国的历史割裂为零碎片段,而忽视了其哲学体系与思想连贯性。

  “会通中西”推动中国学繁荣发展

  今天,世界中国学已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会中外嘉宾对中国学的世界意义予以肯定,同时也对中国学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中华文明、中国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集中呈现。中国学不再只是“对象研究”,而应当成为“理论共建”;不再只回答“中国是什么”,而应当深入探讨“中国能为人类提供何种新的文明形态”。

  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看来,世界中国学应时而生,既是当代中国国家发展主动融入世界发展大格局的具体体现,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汲取人类社会各类文明养分、展现中华文明智慧的具体体现。

  今天大会上发布了“上海倡议”,不少与会嘉宾表示,这将进一步推动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突尼斯迦太基大学高等语言学院助理教授海客说,“上海倡议”鼓励专家学者既要深入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宝贵遗产,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文化自信;又要立足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研究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总结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范狄表示,强调文明互鉴交流、互相学习的态度,以及合作的重要性,在今天特别有意义。“上海倡议”提到支持青年学者成长,这让人对中国学的未来充满希望。

  学问因交流对话而生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兴旺,世界因交流对话而精彩,人类因交流互学而生生不息,这是世界中国学的意义所在。不少与会学者表示,中国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中国的发展也将给世界带来新的精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