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绣”苏州
——苏州现代产业体系崛起的科创与资本叙事
2025年上半年,苏州实现GDP1.3万亿元,同比增长5.7%,全年GDP连续多年稳坐全国地级市第一
“1030”产业体系:瞄准10大产业集群、30条关键产业链,苏州力争到2026年,形成4个万亿级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元
资本“浇灌”下,苏州8657.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走出225家A股上市公司
平江路上的青石板,还留着范仲淹踏过的履痕。金鸡湖畔的写字楼,已亮起未来产业的微光。
2500余年的时光长河里,苏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一针一线间赓续城市文脉。璀璨千年的姑苏“双面绣”,精髓不只是“双面成景”,更在“经纬交织”,丝线交错间,匠心尽显。
如今,这片曾孕育出“苏州织造”的土地,正以科创为绣里之“魂”、资本为绣面之“实”,以苏工之精耕细作,使科创与资本相映共生,织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创新与产业共进的“苏州智造”新图景。
而这幅“双面绣”的核心纹理,是“1030”产业体系:瞄准10大产业集群、30条关键产业链,苏州力争到2026年,形成4个万亿级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元。
目前,苏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三大产业产值均已突破万亿元级。新能源产业作为苏州重点冲刺的第四大万亿级产业,2024年产值已达7500亿元。
以“1030”产业体系为抓手,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持续迸发。2025年上半年,苏州实现GDP1.3万亿元,同比增长5.7%,全年GDP连续多年稳坐全国地级市第一;下辖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四个县级市悉数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其中昆山更是创下“21连冠”。
科创穿针,资本引线,双面“绣”出的苏州现代产业体系,正使千年古城焕新“万亿之城”与“智造之城”的清晰轮廓。
一面是科创,以技术针脚绣实产业肌理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上海-苏州”科技集群蝉联全球第五,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技术成果成交额均超千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5%左右……这些都是“地表最强地级市”苏州2024年交出的“创新答卷”。
今年7月,苏州首次举办的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大会上,发布了“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信达生物玛仕度肽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GCG/GLP-1的天然双靶减重药物;迈为科技异质结电池PECVD设备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市占率全球第一;英诺赛科建成全球首条8英寸氮化镓量产线;亨通华海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市占率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上至九天苍穹,下至万米深海,既有国之重器,亦有科技民生。聚焦“1030”产业体系,众多突破性产业科技成果从苏州“破土而出”,“首个”“第一”成为“苏州智造”的亮眼名片。
密集的“技术针脚”精准绣实产业肌理,背后藏着苏州怎样的“绣功”?
“我们的理念就是从企业的初创期开始,为其全生命周期发展提供服务。”“我们希望企业来到园区之后,只需专注于技术、产品、客户,其他的都不用操心。”在苏州,BioBAY、苏州纳米城等特色科创载体,以及苏州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是企业敢闯敢试的最佳拍档。
“创新不是口号,也不是时髦,是企业的必需和生命。”在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看来,苏州良好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正成为吸引创新药企扎根苏州的重要磁铁。
2011年,总部位于北京的山石网科来到苏州设立研发中心,此后,公司逐步将总部迁至苏州,并以苏州公司为主体于2019年登陆科创板。“苏州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来到苏州,我们希望能够对行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全面了解制造业的真实需求。”山石网科董事长兼CEO叶海强表示,希望在苏州开拓出具有行业特征的新产品,并完成从传统边界安全公司向综合安全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产业生态吸引企业来到苏州,而企业发展壮大后,又吸引更多“链上”企业贴近发展。
“一些需要使用我们器件的厂商,有意向和我们一起落户昆山。”扎根昆山数十载,国力电子董事长尹剑平分享道,公司正致力于成为电真空平台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为营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生态,以及昆山的产业迭代升级,贡献一份力量。
一面是资本,以资金丝线织活产业脉络
近日,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2025年江苏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苏州入选省独角兽企业38家、省潜在独角兽企业289家、省瞪羚企业556家,三项指标均实现增长且持续位列全省第一。
引人注目的是,本次苏州入选的38家省独角兽企业中,艾博生物、思必驰等6家企业是苏州天使母基金合作子基金的被投企业,母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战略成效显现。
作为苏创投集团旗下聚焦初创期科创企业的核心平台,苏州天使母基金以“未来产业的智慧探针”为使命,通过“母基金+天使生态+直投基金”的联动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涌入苏州“1030”产业体系关键赛道。目前,苏州天使母基金已参股设立子基金近70只,投资企业超800家,大批企业已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军者。
在苏州,资本对产业的赋能远非简单的资金注入。从企业孵化期的萌芽初现,到种子期的破土而出、初创期的蹒跚学步、成长期的加速奔跑,再到成熟期的领航前行,各类资本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形成了支撑企业做大做强的全链条资本支持体系。
近年来,苏州着力打造百亿并购基金、千亿产业基金和万亿科创基金,构建多方联动的“基金矩阵”。在苏州战新基金矩阵中,首批总规模135亿元的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战新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天使基金,以及第二批总规模105亿元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能源及智能座驾战新母基金和苏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目前均已进入投资期,为产业链各环节注入资本活水。
资本“浇灌”下,苏州8657.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走出225家A股上市公司。从行业结构看,A股“苏州板块“形成了以制造业为根基、科创为内核的鲜明特征。聚焦构建“1030“产业体系,苏州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通用设备、半导体、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等细分行业。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苏州上市公司合计研发投入约156.90亿元,研发强度3.87%,显著高于A股市场2.13%的整体研发强度。上半年,共有169家苏州上市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达75.45%,剔除上市金融机构后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994.62亿元,彰显强劲的发展韧性。
从2500年前的阖闾古城,到如今的“智造之城”,“苏工苏作”的极致匠心从未淡去。科创与资本“丝线交错”,这座兼具历史厚度与创新活力的城市,正在“1030”产业体系的绣布上精耕细作,打造新时代的“苏作”精品,织就绵延不绝的科创“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