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说。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市场不仅供应充足,粮食流通保障能力亦大幅提升。刘焕鑫表示,从设施条件看,深入推进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从产业发展看,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产业强、供给优,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从应急保障看,由粮食应急储运、加工企业和应急配送中心、供应网点构成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住了现实考验。
保障粮食安全,产业发展是关键一环。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钱毅看来,“十四五”时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新态势,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规模和效益齐头并进,政策支持和载体抓手创新发力。
据钱毅介绍,2021年以来,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六大提升行动。截至今年9月底,各地落实财政资金46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840亿元,实施了8400多个项目,制定了286项优质粮食团体和地方标准,带动引领897个优质企业品牌建设,粮食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呈现出龙头骨干示范引领、广大企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钱毅称,今年以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更加丰富、更有力度。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了粮食流通提质增效项目。重点聚焦主产区产粮大县,围绕粮食物流、加工、品牌建设、节约减损、产后服务等方向,支持地方补齐粮食流通短板弱项,壮大县域粮食产业经济。今年首批支持40个产粮大县实施270多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近100亿元。同时,“两重”“两新”政策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项目深入实施,为改善仓储条件、提高粮食物流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粮油加工设备更新取得积极进展。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重点支持成品粮油、主食、饲料加工和粮食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新设备推广应用,2025年支持的项目已经全部进入了实施阶段。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抓好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努力帮助企业纾解困难,合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钱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