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4 23:00:20 股吧网页版
vivo、OPPO“大炮对轰”:手机为何卷成相机?
来源:北京商报

  线下看过装上全部配件的vivo新机X300后,3月末刚购买了同品牌X200 Pro手机的康女士发出一阵感慨,“我好像有点不认识手机了”。

  一枚装在手机后置长焦镜头位置、伸出一大截的增距镜形似迷你“大炮”,非常抢眼,和康女士口袋里相对轻薄的传统手机模样大不相同。

  10月13日晚间,vivo召开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X300系列,那枚让康女士感到新鲜的增距镜作为配件随摄影套装同步发售:vivo X300起售价4399元,Pro版的起售价5299元,包含2.35倍长焦增距镜的专业影像手柄套装定价1499元。

  这是vivo第二次推出带有增距镜外设的摄影套装,首次推出是在4月的X200 Ultra机型上。值得注意的是,10月的新套装不再是顶配专属,vivo官方客服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标准版和Pro版都会有各自的套装,但目前只开放了10月底的Pro版预售,标准版据悉要等到11月。

  康女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时因为预算原因放弃Ultra(有官方套装)选择了Pro(没有套装),现在来看X200 Pro或许会成为最后一款不带外设的vivo旗舰系列。

  vivo这边的发布周期尚未结束,行业竞逐的信号已紧随而至——10月13日上午、vivo发布会之前,行业另一家头部公司OPPO放出重磅消息:10月16日将随Find X9系列推出“哈苏专业影像套装”,其中同样包含一枚“大炮式”增距镜外设,公司Find系列产品负责人周意保在个人微博表示,它将成为用户“口袋中的完全体哈苏”。

  短短几小时内,两大头部厂商相继将外设推至聚光灯下,近几年手机领域司空见惯的相机品牌联名背书被更直观的硬件突破所升维。部分消费者眼中,手机与相机的边界开始渐渐模糊。

图源/vivo官网

  1.把镜头“做大做强”?

  手机外接镜头并非突然冒出来的新鲜事物。回溯近十年的手机市场,从模块化尝试到磁吸配件探索,外设类似物其实早有零星身影,只是大多停留在“小众玩票”阶段,直至近期才有走向主流舞台中央之势。

  最先把“手机挂镜头”想法落地的,是影像领域老牌玩家索尼。2013年,索尼推出了两个配合手机的外挂影像系统,分别名为QX-10和QX-100,前者定位入门,侧重日常拍摄;后者定位稍高,往专业画质靠拢。镜头依靠支架固定在手机背面,再通过无线连接让手机当取景器。

  仅隔一年,索尼升级产品线并更新两款外挂镜头QX-1与QX-30:QX-1走专业路线,兼容自家专业相机镜头;QX-30则专攻长焦,提供24mm—720mm的30倍超长变焦能力并支持1080P60帧规格视频录制。

  想法虽好,当时的技术却跟不上——无线网络连接导致的传输速度慢,预览照片时总卡顿,按下拍摄键也会有延迟,看似补齐手机短板的好东西实际用起来满是麻烦,最终沦为小众玩物,没能走进大众视野。

  国内第一个试着吃螃蟹的厂商是OPPO——几乎和索尼同一时期,它推出了外挂镜头OPPO O-Lens 1。而后,摩托罗拉、谷歌等科技巨头也各自尝试过包括不仅限于物理触点链接、模块化手机等设计方案,但价格偏高、体验不及预期等种种问题最终都导致市场不认、用户不买。

  2022年11月,小米集团曾公布一款品牌12S Ultra概念机并交由影视飓风等头部KOL体验测评,概念机外置一个额外的一英寸传感器(仅有一层蓝宝石玻璃保护)于相机模组中央,可以通过外接徕卡M系列专业镜头直接取景;2025年3月的MWC 2025大会,小米又展示了一款概念产品——磁吸式可拆卸镜头。产品采用磁吸热插拔设计,由小米15改装版和一个35mm可拆卸镜头组成,但也仅做展示并未市售。

  无数玩家尝试过把镜头“做大”,但做大并不意味着它能够简单且好用地“变强”。

  2.积累、突破与认可

  来自天津的胡先生曾购买过一款来自第三方品牌“纽尔”的外置望远长焦镜头,给女儿“在演唱会上试一下”。据悉,商品在天猫旗舰店售价210.41元。胡先生后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女儿在演唱会上试了一下,反馈说卡扣适配不同手机的操作很灵活,但稳定性和成像质量实在不理想,“下回可能不会再带了”。

  回过头看,早年头部厂商或是第三方配件厂的种种尝试之所以没能火起来,核心问题逃不开三点:首先,设计笨重、操作麻烦,违背了手机便携的本质;其次,技术不成熟导致功能较弱,尤其没能和手机算法(如防抖等)协同;最后,价格高企,性价比一般。

  但值得欣喜的是,包括vivo、OPPO等在内的头部玩家并未放弃这一路线,时至今日终于有了可以拿出来市售的产品。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现在市面上几家大厂的外设镜头,主要是在传统内置镜头模组的基础上,通过外接镜头配件突破光学性能、焦段拓展和成像体验的限制。传统手机镜头受限于机身厚度和内部空间,无法容纳大尺寸传感器和复杂的光学结构,导致长焦拍摄时容易出现画质下降、边缘模糊等问题。而外挂增距镜通过更大尺寸的镜片和更精密的光学设计,有效提升了光学变焦能力、进光量和成像清晰度,尤其是在远摄场景下——这是外设形式相对积极的一面,也是包括OV在内大厂希望用户认可的一点。

  尽管从技术层面看,在现有手机CMOS对“一英寸大底”缺乏突破的状态下,仅凭外接镜头只能起到类似望远镜的效果,对最终成像暂不会带来质变,但身边一位兼职摄影师的索尼相机机主杨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一味唱衰这类附件的,恐怕也没体会过平时带相机出门的麻烦——要带多个镜头和电池,要带读卡器、云台脚架等一大堆配件;再者,平时遇到好看的晚霞、街角的小店想记录,也不是什么时候都随身携带着相机;带着,往往只是调一通参数之后草草发一个画质被压缩的朋友圈。而手机包括市面上一系列配件,基本都是便携好收纳的。

  在她看来,对于不靠摄影吃饭的业余爱好者而言,一款想拍就拍、靠附件还能获得些许提升的手机,有些时候比在柜子里落灰的相机实用。

  3.“相机大战”

  同样来自天津的韩女士,前段时间与朋友一同前往了歌手周深的演唱会,在后来翻阅小红书相关内容时,她意外发现有两个博主的“看台找自己”(拍摄看台照片供同场观众找自己出现的画面)笔记都扫到了自己的座位,一个是手机拍摄,另一个是相机。

  由于距离太远,不管是哪种设备最后的画面都较为模糊。但韩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分享称,手机拍出来的细节放大会有明显的畸变,相机虽也模糊,但影像轮廓细节还是相对还原,更容易辨别。

  在部分参数相近的情况下,现阶段的相机对比手机仍有无可替代的硬件优势以及硬件优势带来的质感提升。但这种消费者对“更高质感影像”的潜在需求,恰好成为国产手机厂商冲击高端市场时构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抓手——从华为早年开启相机品牌联名探索,到OPPO、vivo、小米的持续跟进,再到真我与理光的最新合作,牵手专业相机品牌已从个别厂商的尝试,演变为行业内冲击高端的集体选择。

  近些年,小米、vivo、OPPO等头部厂商已分别与徕卡、蔡司、哈苏形成稳定合作矩阵,国内高端手机市场,专业相机品牌的背书亦成为绕不开的竞争要素,摆脱性价比标签、拉高溢价的逻辑此时更为凸显——冲击高端市场的核心障碍之一是品牌溢价能力不足,消费者对国产手机的认知一度停留在“配置高、价格低”,而相机般醒目甚至夸张的镜头外观设计,叠加徕卡、蔡司等享誉全球的相机品牌滤镜,恰好能打破这种认知定式,成为高端机市场的身份凭证。

  殊途同归背后,是国内手机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在倒逼差异化卖点的诞生。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虽时隔两年触底反弹、同比增长5.6%,但头部厂商表现分化明显:vivo以17.2%的市场份额登顶,实现10.3%的同比增长;华为凭借16.6%的份额位居次席,斩获了高达50.1%的同比增幅;苹果、荣耀、OPPO则分别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苹果同比下降5.4%,荣耀降幅超8%、OPPO降幅超6%。

  到2025年二季度,中国市场结束了连续六个季度的同比增长,出货量下跌4.1%至6886万台,头部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华为以18.1%的份额时隔四年重夺榜首,却仍面临同比下降3.4%的压力;vivo、OPPO虽稳居前三,份额分别为17.3%、15.5%,但同比降幅扩大至10.1%、5%;苹果即便通过价格调整争取政府补贴缩小降幅,13.9%的份额仍同比下降1.3%;唯有小米以15.2%的份额实现3.4%的同比增长,成为前五名中唯一正增长的厂商。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向vivo及OPPO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能得到回复。

  从2024年全年的涨跌分化到2025年二季度的整体承压,可见国内手机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深水区,头部厂商想要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向高端市场突破,必须找到能打动消费者的核心卖点——如何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划出竞争边界,各家再次不约而同选择了相机。

  接下来,恐怕又是新一轮的近身搏杀。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