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来说,对于地缘政治冲突、关税波动等因素,德国企业确实会有些担忧,比如担心5年内难以获得切实透明的投资回报。长期而言,根据我们的调研,绝大多数德国企业仍然对中国市场的潜力和创新能力非常有信心,所以仍然会留在中国。”

在10月14日举行的2025阿赫玛亚洲展开幕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Maximilian Butek)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对于短期不确定性而不可避免产生的担忧,不会影响多数德国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我们仍将坚守中国市场,毕竟这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他们也在等待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复苏,“也许很快会发生,在比较近的一个未来”,这将对整个化工行业相关的经济复苏和投资形成利好。
阿赫玛展会从1920年起每三年在德国举办,是全球流程化工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自1989年来到中国开启阿赫玛亚洲展,迄今已连续在华举办11届,成为中国化工先进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展会。今年是这一展会时隔6年重返上海,共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65家企业参展,现场特设大型德国展区,集中展示泵阀设备、混合分离技术、化工制药装备及数智化仪器仪表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在全球碳中和与数字化双重转型背景下,亚洲既是全球最大的化工生产与消费市场,也正在成为可持续化学生产创新的重要试验场。根据马铭博的观察,几年前更多的还是欧美企业把技术带到中国市场,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本地人才正在引领全球化工及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因此在中国的德国企业希望进一步融入本土的创新体系,通过合作共同增强各自在当地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中国现在很多化工产品的产能规模居全球第一,但对于高端化学品的需求,尤其是新兴产业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却无法满足,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中国化工学会监事长华炜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告诉第一财经,近年来中国化工行业处于一个由增量转向提质的发展阶段。要快速解决结构性的矛盾,必须靠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当前的国际贸易摩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化工企业的成本。近几年化工企业的盈利空间较小,不少产品面临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可持续转型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华炜认为,化工产业并非夕阳产业,而仍是朝阳产业,很多新兴领域的发展,比如新能源汽车、储能、生命科学都对化工新材料有着强劲需求。这也意味着,通过技术创新,在催化剂、工艺、反应工程、装备制造等领域研发生产满足下游需求的产品,将是化工行业的商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