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四川省成都市主办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
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以“践行四大全球倡议,聚力推动核能事业高质量国际化发展”为题作开幕式主旨报告。单忠德表示,聚变能作为未来清洁能源重要发展方向,具有诸多突出优势,中国高度重视聚变能发展,已建成多个大科学装置,正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国际合作。
他介绍,聚变能技术正在从科学研究向工程试验和商业应用的目标加速迈进。中国将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积极推进聚变能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化开放发展,携手解决聚变能商业化面临的等离子体稳态燃烧、高温复合材料等科学和工程技术难题,产业链供应链成熟性、经济可承受性、投资可持续性、监管可适配性等产业生态建设问题。
单忠德提出四方面发展方向:一是加强科学研究,夯实创新基础。鼓励支持开展稳态燃烧、能量增益、燃料自持等基础科学研究;持续深化开展材料、工艺、装备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新型科学实验装置、工程验证平台建设。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安全保障。积极推动建立核聚变堆工程设计、建造及运行标准规范、技术导则体系;探索制定科学合理、分级分类的聚变能监管制度和法规框架;强化全链条、全周期质量与安全管控。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交流互鉴。加强聚变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核聚变青年人才支持力度;通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国际大科学工程与科技合作项目,促进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才互学互鉴、共育共用。
四是完善治理体系,汇聚全球合力。发挥世界各国优势,加强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实验、AI赋能、数据共享等多双边国际合作交流;扩大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聚力突破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记者注意到,9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下称《原子能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并给予公布,自2026年1月15日起施行。这为原子能领域核心科技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原子能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原子能也称核能,是指裂变、聚变、衰变等核反应释放的能量;第二章第十四条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第五章第三十九条指出,国家建立符合受控热核聚变特点、促进核聚变应用的监督管理制度,对聚变燃料、聚变装置(设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聚变能具有燃料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固有安全性高等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的理想解决方案,一旦实现商业化应用,有望从根本上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今年7月美国核聚变产业协会(FIA)发布的《全球核聚变产业报告2025》显示,过去五年,全球核聚变行业投资总额实现了5倍增长,累计超过97亿美元。核聚变行业普遍将2030年代视为商业化的关键十年。
实现聚变能商业化离不开广泛而密切的国际合作。单忠德在主旨报告中强调,中国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及各国一道,不断推进全球能源创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让聚变能更好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