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思琦深圳报道
占据地球表面70%的海洋,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长远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突破10万亿元大关,海洋强国建设走深走实。
日前,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发布《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力量”显著崛起,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均表现不俗。
著名经济学家、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海洋“后发”国家,中国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应更加聚焦科技驱动的后发优势,绿色低碳、自动化港口、高端装备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将成为破局关键。
樊纲进一步建议,中国应在规则制定、生态构建等“软实力”方面持续发力,尤其要与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对接,以更高水平开放拓展全球市场空间。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实践样本,正形成互补共进的集群生态,有望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海洋竞争的重要支点。
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山东、广东、浙江等省份,高规格的海洋经济专题会议密集召开。为何将海洋经济置于如此关键的位置?
樊纲:高规格会议的密集召开,意味着海洋经济已上升至国家战略,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有望重塑中国在全球海洋版图中的地位。
谈及国家发展,海洋永远是一个重要方面。不仅经济领域涉及海洋,在国家战略、国防等各方面,海洋都是一个核心角色,它链接世界市场,也攸关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达国家的发展许多都从海洋开始,其贸易投资、战略布局等都与海洋息息相关,这也是我国的相对短板。
作为海洋“后发”国家,要跃升为海洋强国,我国除了要补短板,还应发挥一些后发优势。这里的优势不是指原来的禀赋,而是近些年由科技驱动的成果,比如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产业,比如领先世界的自动化港口,以及无人机、无人艇等高端装备,这些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代表了海洋经济的未来方向,也将塑造我国海洋经济的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报告提到,全球海洋经济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期。这一转型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樊纲:海洋经济不仅涉及国内市场,还包括广阔的国际市场,因此核心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开放。
当前,某些国家企图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致使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市场有所缩小。但对某些国家的市场缩小并不意味着全球市场缩小,需要我们更加对全世界开放,尤其对过去不够开放的国家和产业开放。
做大市场,靠的不仅是政府的统筹协调与投入,比如完善硬件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让企业有充分的活力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因此,硬设施之外,我们应更加重视“软件”,建立一套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和企业积极性的规则和制度,且要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由此促进我国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此次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表现不俗,香港居海洋竞争力第一梯队,深圳、广州引领第二梯队,未来的协同联动有何想象空间?
樊纲:大湾区具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且各地不止于简单的政策规划,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比如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广州市海洋发展促进中心等来统筹协调具体事务,这些都是积极的进步。
分别来看,香港、广州本来就是亚洲的重要港口和海洋节点;深圳起步稍晚,经济特区建立之后才逐步发展,但深圳无论在港口、海洋经济还是南海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战略位置,这些年也跑出了更快的发展速度。
下一步,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应高度重视大湾区的作用,尤其是湾区几个港口的相互协调和进一步开放。各城市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相信一定会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洋经济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