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出口19.95万亿元,同比增长7.1%;进口13.66万亿元,同比下降0.2%。9月当月,进出口4.04万亿元,同比增长8%。
可以看到,尽管面临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外贸依然展现出强劲韧性,实现逆势增长。摩根大通环球企业支付部大中华区主管、大中华区产品总监顾玮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正呈现出三大新特点:
首先,在贸易通道方面,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与此同时,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增速亮眼。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进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
其次,跨境电商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引擎,在出口总量中贡献显著。据海关总署初步测算,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约2.06万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出口约1.63万亿元,增长6.6%;进口约4255.4亿元,增长5.9%。
最后,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正在优化升级。相较于过去突出劳动力成本优势、附加值并不高的加工类产品,当前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品牌建设与技术投入,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跨境电商的快速崛起也给跨境支付带来了全新挑战。顾玮指出,跨境电商交易具有小额高频的特征,一方面考验银行能否有效承接如此大规模的业务,并在较短时间内应对高速增长的需求。
另一方面,大部分跨境电商往往依赖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支付结算,存在流程复杂、收费高、交易结算风险高等挑战。同时,由于大部分跨境电商采用外币形式进行结算,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汇兑风险。
“平台上中小卖家的核心诉求始终在于能够快速、安全地收回款项。换个角度来看,这些挑战恰恰也是整个生态赋予我们的发展机遇。”顾玮说。
记者了解到,针对上述痛点,摩根大通早在2020年起,就着手构建电子商务跨境人民币结算方案。通过该方案,出口跨境电商无需通过境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办理出口收款,而是直接由摩根大通为其提供跨境便利化出口收款服务。这项服务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免除了多层通道费用,降低结算成本的同时,还有助于规避汇兑损失风险。
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缩影。自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至今,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走过十六个年头。作为这一历程的亲历者,顾玮深切感受到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比重持续提升。
“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的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人民币在跨境交易总量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一半以上,相比2009年之前人民币尚不能用于跨境结算的情形,这无疑是里程碑式的突破。”顾玮回忆道,以前向客户介绍使用跨境人民币时,结算币种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随着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要求对手方采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这是推动该比例上升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部分跨境电商也希望通过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风险,极大推动了跨境人民币的使用。”顾玮表示,随着跨境电商规模保持较快增长,跨境人民币结算也成为摩根大通当前业务发展的一大亮点。
不可忽视的是,在贸易融资方面,人民币同样展现出独特优势。顾玮指出,当前人民币利率成本较低,因此企业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以降低整体的财务成本。“当更多企业使用人民币融资,将催生更多人民币资产。当前国际投资者普遍看好中国资产质量,这将促进人民币跨境流动的良性循环,为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