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4 05:30:40 股吧网页版
21特写|10万港人北上养老进行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金萍深圳报道

  港人北上养老或正迎来“井喷”式发展。

  近日,一位参与香港跨境养老政策制定的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随着“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覆盖范围从香港本土延伸至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港人北上养老的趋势正逐步加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在深圳多家养老机构实地走访调研也发现,这一趋势正日益明朗。不少市场主体已敏锐捕捉到港人跨境养老的商机,甚至催生了专门的“中介角色”——他们在香港整合长者资源,向内地养老机构推荐客户,并组织香港团体集中前往内地考察。

  深圳市宝安区悦华年颐养中心院长陈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6月以来,她已经接待了6批上述考察团体。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25年发布的《数据透视》显示,截至2024年,已有近10万名香港长者(65岁或以上)定居广东,较过去10年增长超40%。

  为何选择北上养老的香港长者日益增多?多位在深圳养老的香港长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跨境养老是在综合考量性价比、护理需求等因素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也持续推动长者融入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9月30日,特区政府再度推出新政,宣布自10月1日起,将资助1000名领取综援的香港长者参与“粤舍试验计划”,每人可获5000元资助。

  然而,北上养老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由于两地医疗体系、服务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出现的医疗互通不畅、服务适配性不足等问题,也会影响香港长者跨境养老的体验与决策。

(图:养老院的老人们正在学唱歌,摄/李金萍)

  10万港人北上养老

  78岁黄阿姨与90岁的林伯是一对跨境养老的香港夫妻,目前,他们已经在深圳某养老机构入住3个月。

  退休前,黄阿姨是一位记者,林伯是一家创意公司的董事,两位老人在香港生活稳定。为何选择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深圳养老?

  黄阿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去年是他们夫妻二人晚年生活的转折点,她和先生先后生病住院,为了更好地照顾彼此,她提出去机构养老。但是,了解后发现,入住香港院舍服务计划的养老机构,90多岁的丈夫最快也需要排队等待半年到一年;与之对比,入住广东省内的相关养老机构只需要一个月的审批周期即可,于是她开始在广东省内筛选养老机构。

  据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国香港是全球最长寿地区之一,人均预期寿命达85.5岁(女性平均 89.6 岁)。2024年,香港65岁或以上人口占比达23.9%,在753万总人口中,银发老年人口已超170万。

  但是香港的养老资源却有限,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数据,2020年3月全港养老床位约7.6万个,特区政府资助床位占比37%,约3.9万人在申请轮候政府资助的养老床位,平均等候时间超过两年。

  为解决养老难题,2014年,香港社会福利署启动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试验,2020年1月转为常态化政策,为轮候香港资助护理安老宿位的长者提供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养老机构安置服务。2023年更扩大受惠范围,增设6个月试住期并保留本地轮候权益。截至2025年3月,参与计划的养老机构已有15家,覆盖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江门、肇庆6个内地城市。今年10月起,参与计划的内地安老院将增至24家,覆盖城市则增至8个。

  黄阿姨的养老机构筛选过程是慎重的。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先后参观了三家“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养老机构,其中深圳2家、佛山1家。综合养老机构的环境、回港距离等因素,他们选择了一家位于深圳光明区的养老机构,并在入住前,带着先生试住一晚,最终安定下来。

  黄阿姨和林伯正是众多因香港养老资源紧张而选择跨境养老的长者中的代表。

  除了香港本地养老机构轮候时间漫长之外,广东地区能够提供高性价比的舒适养老环境,也成为吸引他们北上的重要原因。

  80岁的张伯与妻子也是一对在深圳养老的香港夫妻。他们住在宝安区的一家民营养老机构已经一年多了,房型为一房一厅,房间内宽敞明亮,且配备电视机、洗衣机设施,每月花费约1.4万元。

  张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等环境的养老院,在香港夫妻二人每月需支出约5万元,而在深圳两人合计仅需2万元,费用直接减半。更关键的是,这笔费用完全可由两人的退休金覆盖,无需额外向在香港工作的女儿求助,也不用动用早年积蓄。

  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梁曦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港籍老人选择跨境养老的背后,实则是“适配性”比“地域”更重要。对许多港籍老人而言,养老机构的选择核心并非香港还是深圳,而是是否适配自身需求——即养老机构能否满足充足护理、宽敞空间、贴合需求的服务,同时离家近、子女探望便利、医疗本地化等情感与实际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当这些需求被满足时,地域差异将不再是阻碍。

(图:养老机构发布食堂餐单,摄/李金萍)

  跨境养老痛点待解

  虽然地域差异不是影响香港老人跨境养老的关键,但是仍有许多痛点待解决。

  其中,跨境医疗带来的系列问题是最大痛点。

  广东快验保健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拓展经理陈蔚主要协助香港客户考察大湾区养老环境,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香港长者没有内地医保,就医需要回到香港,同时,当老人遇到急性病的时候,如果希望回到香港,目前也尚无绿色通道允许内地养老机构直通香港,只能将老人送至关口,老人仍需过关,该系列流程带来的就医繁琐影响部分港人赴深养老。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也通过发放长者医疗券的方式,鼓励跨境养老的长者就地就医,解决跨境就医难问题。今年8月28日,深圳市可用该医疗券的医疗机构扩至6家,共覆盖7个服务点,大湾区共有21间指定医疗机构接受医疗券,实现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全覆盖。

  黄阿姨告诉记者,该医疗券目前仅在深圳港大医院可正常使用,深圳的其他5家机构未落实具体操作流程,暂时无法使用。同时,在香港看病的数据无法与内地互通,过往病历、检查结果等信息难以共享,医生需重新了解病情、安排检查,既延长了就医时间,也可能因信息不全影响诊疗精准度。

  上述参与跨境养老政策制定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跨境医疗痛点的本质在于两地医疗体系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从诊断标准、药品供应到治疗体系均不相同,这直接影响部分港人在内地就医的意愿。

  香港特区政府也一直在推动解决跨境医疗相关难题。9月17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时提出,年底前会推出为期两年的试行安排,分担参与“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香港长者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障政策下须自付的部分医疗开支。

  除了医疗问题之外,文化习惯、饮食差异等因素同样影响着香港长者在广东的养老生活。

  黄阿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她和许多港人长者更偏爱港式特色食品,如菠萝油、叉烧包等。然而,目前部分内地养老机构在餐食设计上主要以营养健康为优先,对地道香港风味的供应相对有限,有些长者甚至需要专程返回香港才能解馋,这为他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

  陈琪告诉记者,“香港长者希望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会说粤语,提供粤语服务”。

  这些生活差异表面上关乎服务细节,本质上却反映出香港长者的深层需求。在港人跨境养老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浪潮中,如何回应这份期待,正考验着每一家渴望逐浪的养老机构。

  随着香港未来人口老龄化速度正进一步加快,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推测,到2050年每3名港人中就有约1名老人。叠加政策不断深化,未来五年香港长者北上养老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选择,北上养老的人群规模将呈快速增长态势,承接香港长者养老的大湾区城市覆盖范围也将继续扩大。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