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距离开幕还有不到30天,但这个盛会早已吸得众多关注。因为不仅它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更俨然成了一个科技创新应用的超级场景。
最具代表性的一幕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在诸多尖端科技加持下点燃,实现了全球体育运动史上首次通过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燃烧采集圣火火种。这场“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创举,意义早已超越一般体育仪式,折射出“体育+科技”的前沿趋势和巨大潜能。广东,借十五运会“东风”正成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探索者。
从1500多米深海冷泉中燃冰取火,是广东深海科技从研发向应用进阶突破的缩影。这个独到的创意集中展现和验证了广东从深海探测、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的海洋创新链、产业链的综合实力,体现了广东海洋经济以科技解锁深海动能,加快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变成海洋工程、绿色能源、资源勘探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不只此次“源火”采集,十五运会在诸多领域都扮演着“超级场景”的角色。例如,赛事场馆里,从安防机器人智能巡逻,到数字人实时讲解赛事,再到运动员高精度技术诊断、元宇宙云上全运村等。一方面,大型体育赛事催生的多元需求,吸引着众多科技企业前来“揭榜”;另一方面,近年人工智能、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急切需要落地应用。作为“超级场景”,十五运会推动着新需求和新供给紧密对接、碰撞裂变。
这场高“含新量”的全运会,也被寄予了“赛时炫科技、赛后留产业”厚望。
燃冰取火背后的“海上新广东”
这次从深海可燃冰中采集“体育火种”,凝聚了多项自主研发的深海科技。例如,依托“海马”号ROV在深海冷泉区采集甲烷气体,原位合成战略性清洁新能源可燃冰,再用太阳能驱动设备引燃,实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向南方财经记者介绍,负责本次采集作业的4500米级“海马”号ROV,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实施本次“源火”采集任务的科考船“海洋地质二号”则是一艘多功能新型科考船,也是“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保障船,为本次深海源火采集作业提供高效实施平台。
在深海获取“源火”并非易事,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关卡需要突破。
第一关是甲烷气泡采集,“海洋地质二号”到南海可燃冰浅表层裸露区,“海马”号用机械臂收集冷泉区甲烷气泡,送入自主研发的可燃冰海底合成分解设备,先合成固态可燃冰,再加热分解成均匀可燃气体。
第二关是能量跨介质传输,实施团队用高效光伏追光系统和特种电缆组合破题,甲板上的高效光伏追光装置如同向日葵,依托算法实时调整角度捕捉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特种电缆精准输送至1522米海底。
第三关是深海燃烧。在透明玻璃燃烧室内,甲烷降压气体与氧气按比例混合待燃,用电火花点燃,采集人员通过耐压透明观察窗实时监测舱内浓度,动态调整气体流量保证燃烧平稳,随后“海马”号携带稳定的“源火”返回甲板。
最终,这簇来自南海深处的火焰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主火炬点燃。
这场将深海可燃冰转化为体育火种的创新,集中展示了我国大国重器、清洁能源实力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级海洋基础工程,以“海洋科技之光”将海洋强国战略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全民可感的体育文化符号。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深海世纪。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近年广东将“向海图强”战略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在深海探测、深海机器人、深海工程装备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逐渐形成了从研发到应用的深海科技产业链雏形。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格盛1号”等海洋重器频频亮相,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海马”号遥控潜水器等利器竞相涌现。
同时,广东培育出一批海洋科技企业,将这些尖端技术转化为服务于海上风电、油气开发等领域的商业化产品。例如,扎根于广州南沙的深海智人自主研发的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高端海底智能作业装备商业化应用。数据显示,广东全省拥有超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8万家涉海企业,它们构成了一个海洋科技创新矩阵,为广东深远海探索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发展动能。
2024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5。当体育赛事成为深海科技落地应用的新场景,广东的蓝色经济图谱,正从南海深处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
不久前,广东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锻造兴海科技,集中资源力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围绕产业所需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引育现代海洋人才,更好支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
体育需求倒逼科技创新
当“源火”从1522米海底被引燃的瞬间,这场“体育+科技”探索也超越了海洋边界,为其它行业提供了机遇。
作为此次采火的关键一环,光伏产业找到了与深海探索联动的切入点。珠海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的BC高效光伏组件与光伏追踪系统,为“源火”采集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支持。
据悉,由于科考船体空间有限且严禁改造,高景太阳能团队将光伏组件精准安装在船板现有集装箱顶部,实现“零改造、高适配”;此外,其BC高效光伏组件采用无主栅背电极设计,防遮挡性能和弱光响应能力优异,复杂天气下仍能稳定输出电能。最终,该企业通过光伏追光系统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特种电缆传输至海底驱动设备,为可燃冰点燃提供了初始能源保障。
光伏企业在“源火”采集中的技术创新实践,不仅是借体育窗口展示了我国在深海探测与清洁能源融合领域的前沿成果,也为未来的海上科考、深海探索的绿色能源供应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携“源火”出水
事实上,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乃至体育本身,都早已成为科技创新从研发到应用落地的“超级场景”,将原本分散在不同领域的科技成果集中应用,催生出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体育新质生产力,并进一步将这种创新动能沉淀为产业发展新引擎。这使得,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正成为一批新产品、新技术首发之地。
以场馆为例,场馆不仅是赛事的主场,更是科技的秀场。
距离十五运会开幕不到30天,广东赛区的场馆建设已全面完工。据了解,位于广州的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全新升级的照明系统来自广东民营企业华夏北斗星。该企业市场总监何新佛介绍,通过打造世界顶级的6级(VI)照明系统,使得十五运会成为首个全面采用国产顶级照明设备的全国性综合赛事。
此外,天河体育中心还铺设了全新的跑道。作为十五运会跑道类供应商,同欣体育将可循环运动面层材料技术应用于数个十五运会标准场地。同欣体育联席总裁陈晨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得益于可循环运动面层材料技术,同欣的跑道具备优异的运动性能、更强的防滑减震能力、更长的使用寿命。
与此同时,广东也不断释放十五运会中的科技场景,力图科技成果转化。此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发布了一批科技赋能全运场景机会清单,以“超级场景”为纽带推动科技与体育、城市、产业深度融合。
例如,赛事保障方面,重点推动巡检机器人为场馆安全保驾护航,AI数字人志愿者为观众提供7X24小时全方位咨询服务。全民互动方面,重点推动“元宇宙全运村与AR数字火炬传递”为观众带来科技感的赛事体验,“城市公共空间智慧健身”助力全民健身的智慧化推广。专业体验方面,重点推动智能运动盒子为体育运动提供科学的课程和建议,“外骨骼机器人助行与康复”“视障人士全域智能导航”等关注残障运动员的竞技需求。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全运会的场景需求就是一个强劲的牵引力,它倒逼技术研发,并在赛时完成大规模场景验证,并将技术长效转移,沉淀为大湾区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