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8年,通过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引领和驱动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以及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服务型制造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智技术为支撑,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态、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将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各环节,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构建新生态,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借助科创新驱动尤其是技术创新驱动来实现关键共性技术能力的有效供给,《实施方案》为此提出了三大主要政策导向:一是鼓励加强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编制发布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清单;二是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融合需求感知、集成研发设计、协同交付部署、智能运营监测管理等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与面向生产制造过程的工业智能技术攻关联动;三是面向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远程运维、产品服务集成等重点场景与重点模式,推动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和迭代升级。
企业是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核心主体。《实施方案》指出,要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建立稳定的产供销等紧密型协作关系,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强调须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此,《实施方案》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开放平台等方式深化与中小企业互利合作,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提出支持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转型方案提供商,引导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型制造咨询诊断、成熟度评价、供需对接、人才匹配、知识产权等服务供给能力。
数智融合与数实融合是《实施方案》的关键亮点。一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速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同时强调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和要素化,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另一方面,《实施方案》指出,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创新,引导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在重点场景布局应用,并要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全球制造业目前正在经历从单纯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服务”的重大蝶变,低成本优势逐渐消退的中国制造必须通过价值提升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而服务型制造正是打开价值提升之门的关键钥匙。《实施方案》的出台,既是中国制造向价值链顶端攀登的路线图,更是传统制造模式在数字时代的一场华丽转身,这种转变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使“中国创造”与“中国服务”协同并肩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