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人到风力发电机组,从龙舟等非遗产品到竹编小玉兔——随着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重点产业提质升级,高技术产品出海跑出“加速度”,国货“潮品”成为全球“爆款”,彰显出我国货物贸易的蓬勃活力。
10月13日上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王军介绍,当前我国制造的机器人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持续走俏国际市场。前三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54.9%;风电出海同样提速,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增长23.9%。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前9个月,对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进出口2.75万亿元,同比增长2.4%,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今年以来,前往浙江义乌采购、创业的上合国家客商超过10万人次,同比增加逾1万人次。
大盘稳底气足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3.6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其中,出口19.95万亿元,增长7.1%;进口13.66万亿元,下降0.2%。9月当月进出口总值4.04万亿元,增长8%。
我国外贸在韧性彰显、量质并升的同时,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近年来,国货“潮品”频频出圈,成为外贸出口的新亮点。
据介绍,前三季度,我国出口节日用品、玩偶和动物造型玩具总额超过500亿元,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少属于中国原创“潮品”。
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国潮花灯与竹编小玉兔在海外“圈粉”无数。
“大家熟悉的盲盒公仔、模型手办等,融合了文化内涵与品牌价值,都是中国原创IP潮玩。我国玩具企业借助3D打印技术,将新品开发周期从15天压缩至3天,实现了从规模领先到实力领先。”王军说。
外贸企业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为我国外贸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锐气”。王军介绍,前三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70万家,同比增加5.2万家,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其中,民营企业61.3万家,进出口19.16万亿元,增长7.8%;外商投资企业8万家,进出口9.82万亿元,增长3.1%。
中国海关贸易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出口企业信心指数已连续5个月回升,进口企业信心指数也连续3个月回升。
凭借这股不惧逆风、敢于开拓的劲头,我国外贸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是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比去年同期增加14个。
支撑这份“稳”与“进”的,是我国外贸强大的底气。截至9月份,出口、进口已连续4个月同比实现双增长。外贸大省继续“挑大梁”:前三季度,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5省市进出口合计增长5.2%,对全国进出口增长贡献超过八成。
国际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占全球货物贸易总值的11.8%,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
但王军也指出,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外贸运行仍面临压力。
“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的优势突出,进出口将保持韧性与活力,这些都将为下一阶段外贸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王军说。
“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成效明显
跨境电商作为近年来外贸增长的重要新动能,继续展现活力。
吕大良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成效显著。出口货物主要来自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河南等地,进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6.3%,比去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9万亿元,增长11.6%;进口2811.8亿元,增长5.5%。
海关最新测算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约2.06万亿元,增长6.4%。其中,出口约1.63万亿元,增长6.6%;进口约4255.4亿元,增长5.9%。
从商品结构看,跨境电商出口以服饰鞋包、珠宝配饰、数码产品、家电及办公设备为主;进口则以美妆洗护、食品生鲜、医药保健品及医疗器械为主。
吕大良表示,海关持续深化改革,出台系列创新措施助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例如,推广“先查验后装运”试点,完善跨关区退货流程,简化出口申报手续;支持“跨境电商+中欧班列”等物流模式创新,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我们还优化了税款支付模式,推出税款电子支付系统,跨境电商企业可以在线完成缴税,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吕大良说。通过强化与企业的信息共享与数据对接,海关监管要求嵌入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实现“顺势监管”。
他表示,下一步,海关总署将加强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通关中遇到的问题,继续优化跨境电商监管模式,提升通关便利性与规范性,助力跨境电商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