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10月初,原本是内蒙古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丰收的时间,但是因为7月下旬遭遇罕见强降雨,多地陷入洪涝灾害困境。虽然已过去两个月,但是部分田地里仍有积水,泡着被淹的枯黄玉米秆、腐烂的向日葵。
这是9月底第一财经记者走访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看到的场景。北什轴乡出彦村种粮大户伊健卿站在田埂旁惋惜地说,“今年暴雨太大了,一开始地里的积水超过2米深,我雇了20多个人白天黑夜地用水泵抽水,经过一个月的抢救,保住了2000多亩地,但收成也大打折扣。”
除了自救,一共有5700亩地的伊健卿通过保险理赔减少了损失。“以前感觉保险没啥用,这次真切感受到了好处。受灾后我感觉天要塌了,因为如果没有投保要损失400多万元,但是保险公司主动来问有啥困难,给我提供了水泵,并预付了25万元赔款让我先自救,后续还可能获得200万元左右的理赔款。”
在内蒙古此次洪涝灾害中,伊健卿的遭遇是一个缩影,更多的农户因为购买了种植险而减轻损失。为了让农户明明白白拿到赔款,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借助了诸多科技手段,推动农村保险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
对此,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忠文告诉记者,该公司实施“精准承保+精准理赔”的“双精准”模式,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农户地块指认图、气象降雨分布图等天空地一体化技术,构建以“六图作业法”为核心的数字化作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效率与科学性。
“今年切实感受到了保险的好”
乘车去北什轴乡出彦村的路上,第一财经记者透过车窗,看到道路两旁的田地里满是积水,枯黄的玉米秆泡在水中,向日葵已腐烂成泥,只剩枯萎的根部浸在水中,了无生机。

(图为浸泡在水中的枯黄玉米。摄影/黄思瑜)

(图为水灾后的向日葵地。摄影/黄思瑜)
伊健卿的田地大部分也是类似情况。他共种植了5700多亩地,其中5272亩地种植玉米,437亩地种植向日葵。
“种地以来,我一直有买保险,一亩地自缴保费13.9元,往年风调雨顺或者损失不大,我感觉保险也没什么用。但是今年感受到了保险的好处,首先心理上获得了安慰,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隔一两天就会打电话来询问有啥困难,并尽可能提供帮助,服务暖心。”伊健卿说。
更为重要的是受灾的部分可以通过理赔减少损失。“今年我有2600亩地绝收,还有些地只有部分收成。我这5700多亩地共投入了600多万元,如果没有投保的话,要损失400多万元,这个冬天都不知道咋过了。现在有理赔款,损失会减少很多。”伊健卿有些欣慰。
在土默特左旗,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中华财险呼和浩特中支资深主管Ⅰ级兼土默特左旗支公司经理李永红告诉记者,在西片区的敕勒川镇、善岱镇、塔布赛镇的玉米、向日葵等都被水淹了,因为长时间泡在水中,玉米都干枯了;东片区也因为下雨,大部分农作物受灾。目前向日葵项目已经全部完成理赔,玉米的理赔还在核算中。
据了解,2025年,中华财险呼和浩特中心支公司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5个乡镇——白庙子镇、台阁牧镇、毕克齐镇西片、北什轴乡、敕勒川镇共计承保各类农作物75.71万亩,参保农户、合作社、规模种植户1.73户次。其中玉米67.49万亩,向日葵7.47万亩,水稻、甜菜、小麦、大豆共计0.75万亩。
巴彦淖尔市农业以河套灌区为核心,玉米、小麦、向日葵形成当地三大支柱产业,也因今年7月份强降雨遭遇灾情。中华财险巴彦淖尔中心支公司副总经理张翼飞称,全市涉及受灾亩数在百万亩以上,“我们快速响应、快速查勘、快速赔付,根据受灾情况确定开通绿色理赔通道,为农户防灾减灾抢出时间,筹备资金”。
对于地里积水难以排出的原因,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乡村振兴业务部/农村保险事业部总经理助理迟海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地比较平坦,水流不出去;另一方面,也有土质的原因,比如巴彦淖尔市多为红泥地,水位较高,导致土壤里面的水已经饱和,不容易往下渗。
“这就导致田地里的水只能依靠蒸发减少,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即将入冬,水会被冻住,要等到明年开春才开始解冻,那时候地下水还是饱和状态,地比较湿润,不好翻地,好一点的地可以晚点播种,有些地则可能明年无法种植。”迟海红说。
“天空地一体化”精准理赔
在农作物受灾之后,如何精准理赔是一大关键环节。
以往,我国农业保险在灾害查勘与理赔过程中,主要依赖人工走访、协商定损等传统方式,存在诸多痛点。比如,工作强度大、覆盖范围广,人力成本高、推进效率低;定损精度不足,误差较大,易引发舆情与投诉;灾情分布数据不精准,指导滞后,可能造成损失进一步扩大。
为破解上述难题,近些年,保险公司依托遥感、无人机航拍、农户地块指认图、气象降雨分布图等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实践“精准承保+精准理赔”的“双精准”模式。
尤其是在政策的助推下,农险“双精准”模式实施范围不断扩大。202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2024年11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了“强化投保精准性管理”和“完善理赔机制和标准”等要求。
再到2025年5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整合行业力量,运用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等,唯一权属的最小地块单元落图,构建可视化、可校验、可应用的农业保险地块基础信息库,实现按图线上作业的精准模式。
张忠文告诉记者,其实在文件下发之前,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已对“双精准”模式进行了多年探索,最早从2017年开始布局,之后不断尝试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进行理赔;初见成效是在2020年,创新试点“天空地一体化”技术进行精准承保、精准理赔;2021年在内蒙古重点区域进行推广,比如受灾严重、争议较多的区域;当前,“天空地一体化”技术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未来的使用范围将会逐步扩大。
“天空地一体化”中的“天”,指的是卫星遥感监测。迟海红说,核查工作主要依据作物生育期—生长状况—初次灾情—暴雨叠加灾情四个阶段的遥感数据,以及前期查勘结果进行更加全面的数据、影像采集工作,确保查勘定损科学性、政策落实严肃性。
“空”指的是无人机复查。在调研中,第一财经记者看到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乡村振兴业务部/农村保险事业部员工张贺景正在操作无人机,随着无人机飞到玉米地上空,一张张照片便被清晰拍下,结束飞行后还会自动形成一张全景图。

(图为无人机复核受灾面积。摄影/黄思瑜)
张贺景告诉记者,无人机主要复查两方面:首先依据遥感报告,针对绝收地块复核受灾面积,对照遥感影像地块坐标位置确定受灾农户清单;其次,依据遥感数据及无人机复勘数据划定未绝收区域面积及坐标点,转地面人员查勘。
“地”则是地面人员查勘。“配合各乡镇作物收割时间,分片分区有序推进实地查勘。勘查团队由农险专干、农业技术专家、乡镇村协办人员、农户代表共同组成,确保定损结果专业、公正。”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土默特左旗支公司负责承保理赔工作的杨宏伟称。
“所有查勘数据汇总后,统一报送当地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集中审议,共同确定最终赔付标准与赔付金额。对于存在异议的地块,留存遥感、无人机、地面查勘的全部数据资料,提交农业专家小组进行最终审定。”张忠文称。
保得准、防得住也是关键
精准理赔的前提是精准承保。在承保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也会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
据杨宏伟介绍,中华财险在每年3~4月份做准备工作,到5月份正式开始承保,首先会在每个乡镇召开启动会,讲清楚政策、费率、条款等信息,并教农户怎么操作,收集信息后形成一个花名册,交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进行二次确权审核,同时借助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再一次审核,确认没问题后将农户的信息录入系统,通过系统进行第四次校验,从而形成最终承保信息。
也就是说,用“基础地块+流转地块+作物分布”一张图构建标的“数字身份”,包括权属清晰、种植主体明确、作物类型可追溯,解决保什么、谁来保的承保痛点。
迟海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大户的标准降低了,以前单一作物达到300亩以上确定为大户,现在种植单一作物100亩以上的农户就可以单独出具保单,100亩以下的散户由村级集体组织投保。一亩地,农民支付保费的20%,财政补贴一部分,保额依据品种有所不同,比如一亩玉米地的保额在800元~1200元之间。
以土默特左旗的情况来看,李永红说,玉米的保费是69.6元/亩,67.49万亩玉米共收了约4600万元保费,每亩保额是1160元;向日葵的保费是18元/亩,7.47万亩共收了约130万元保费,每亩保额是300元。
“在这次暴雨洪涝灾害理赔中,向日葵已经赔偿了1300万元,是保费的10倍,玉米的赔偿金额还在核算中。”李永红称。
据第一财经了解,2025年截至9月25日,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农险保费合计11.25亿元。2024年,其农险保费合计12.17亿元,占农险市场份额16%,在内蒙古市场排名第二。截至9月25日,该公司农险经营区域覆盖12个盟市、74个县区、305个乡镇、2094个行政村,涵盖56个险种,服务28.22万户次农牧户,保障范围覆盖农作物1692.52万亩、林地3520.74万亩、牲畜298.63万头/只。
“从目前的理赔情况来看,今年保险公司可能会亏损,但具体要等年终数据。因为今年的洪涝灾害比较严重,往年虽然也有旱灾、雹灾、风灾等灾害,但是有些可以通过抢救或者后期成长等恢复过来,比如雹灾,主要是把农作物的叶子打坏,通过后期生长仍旧可以恢复。”一家保险公司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说。
其实,在承保后、受灾前,保险公司会持续开展田间生长长势监测。以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为例,该公司乡村振兴业务部/农村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贾连庆称,承保中,会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与植被指数分析,定期生成《作物长势监测报告》,动态掌握作物生长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区域(如干旱、病虫害、倒伏等),系统自动预警,推动服务前移——技术人员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农户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潜在损失,体现保险从“事后补偿”向“事中干预+事前预防”转变的价值升级。
整体来看“双精准”模式的核心价值,贾连庆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效降本,可减少70%以上的人工查勘量,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二是提升精度,定损误差率大幅下降,增强赔付公信力;三是防控风险,实现灾情早发现、早干预,降低整体赔付支出;四是助力治理:为政府提供科学、精细的灾情数据支持,赋能应急管理与资源配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