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白领为解压盲盒月均消费超千元,当成都茶馆里老人为怀旧下午茶排队两小时,我们正在见证一场观念的改变——情绪消费在消费浪潮中悄然崛起,展现出巨大潜能,成为社会经济领域一道独特而耀眼的风景线。
近日,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Soul App发布的《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揭示了这一趋势。年轻人追求“价值共鸣”“自我疗愈”和“仪式感与审美契合”,愿意为这些情感体验付费。不只是年轻人,中老年人也在情绪消费中找到了自己的需求,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内心的渴望。这种跨越年龄层的消费现象,表明我国消费场景持续改变,情绪消费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消费模式,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现象。
情绪消费的崛起,是当代社会心理需求的必然反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内心的情感需求亟待满足,情绪消费提供了一种心理代偿途径,让人们能够在物质消费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除了产品的使用价值,情绪消费还承载着压力转化器、关系重建场、文化解码器等多重功能。例如,一款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能够触动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带来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再如,失恋博物馆以“爱情遗物”为核心展品,将情感创伤转化为富有美学感的体验过程,这种消费兼顾情感疗愈与青年文化需求。
商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在“场景、职业、产品”上不断创新,为情绪消费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如上海奇思妙想减压馆设有呐喊尖叫区、颠倒屋等减压区域,让交易场所转变为情绪容器。“疗愈策展人”等新职业涌现,正日益形成专业化情绪服务链。而“分手蛋糕”等产品本质是情感仪式道具,反映消费品从功能满足转向意义供给。从沉浸式的主题餐厅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从专业的心理咨询到各种情感体验活动,通过打造独特的场景和提供专业服务,满足了消费者对情绪消费的需求。
情绪消费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觑。据《情绪消费崛起:2025年市场格局与未来走向》预测,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经济细分领域的不断发展,情绪消费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也为商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情绪消费的浪潮,既是时代的镜子,映照出现代人内心的渴望;也是未来的种子,孕育着消费领域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