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孙来彬报道
国庆假期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充电大考”。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超6200万辆,自驾出行日均2.4亿人次,较平日增长约80%。其中,新能源车出行需求旺盛,日均出行量1250万辆,较平日增长70%,全国136个充电特别繁忙服务区充电能力较今年“五一”假期增长约118%。
此外,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1日至8日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为1535.91万千瓦时,是今年平日的2.59倍,比今年“五一”假期增长23.61%,比去年国庆假期增长45.73%,创历史新高。
充电量激增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的有力支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和36.7%,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5%。
在这场能源消费的“绿色革命”中,充电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成为关键变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在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上透露,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枪)总量达1734.8万个,换电站4946座。此外,有数据显示,全国高速公路充电桩更是四年翻两番多,累计建成6.2万个充电停车位。
但对比新能源车充电激增的需求,这些供给仍显不足。国家电网监测显示,假期超三分之一高速充电桩处于满负荷运转,京沪、广深周边服务区早早开启“叫号充电”,有车主拿到号时发现,前方还排着十几辆车。
充电困扰,为何依旧存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交能融合领衔专家陆旭东表示,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虽覆盖率接近100%,但仅占全国充电桩总量的不足1%,十一等节假日在高速公路确实还会面临充电难的痛点问题。
“高速公路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过去大部分是油车,现在路上跑的车百分之二十左右是电车。”陆旭东认为,针对这样的变化,高速公路使用场景更需要大功率充电设备,用户对于充电速度的要求更高,对充电价格敏感度相对不高。陆旭东还表示,中国现有高速公路服务区超8000个,收费站数量则是服务区的4倍至5倍,推动收费站向开放式转型,打造集储能、光伏、充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