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推动下,科创债发行规模与发行主体持续扩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47家银行机构成功发行科创债,共计发行52只科创债,发行规模达2615亿元。
今年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指出,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人可灵活设置债券条款,鼓励发行长期限债券,更好匹配科技创新领域资金使用特点和需求,并将科技创新债券纳入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评估。
数据显示,科创债发行主体中,地方中小银行超30家。在银行机构发行的52只科创债中,4只为政策性银行发行、9只为国有大行发行、6只为股份制银行发行、25只为农商行发行、8只为城商行发行。地方中小银行发行数量占比超六成,成为银行业科创债发行主力军。
“中小银行贴近县域经济,最懂本地专精特新企业的痛点。它们发债不仅能降低自身融资成本,更能把长期资金引入基层创新一线,形成小银行支撑大科技的良好局面。”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说。
从发行利率来看,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科创债利率多集中于1.65%至1.78%之间,其中五大国有银行3年期利率均为1.65%。邮储银行科创债发行利率则相对较高,3年期利率为1.8%,5年期利率为1.82%。从发行规模来看,共有10只银行科创债不低于100亿元。国有大行仍为发行规模的主力军,合计发行规模1150亿元,在全部银行发行规模中占比超四成。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的情况下,科创债发行走上“绿色通道”和“高速公路”,发行效率高,且市场认可度高,其发行利率显著低于同期限普通金融债,为银行提供了稳定、长期且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增强了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意愿和能力。
对于科创债募集资金用途,多家银行均表示将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专项用于发放科技贷款等,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募集资金将投向《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试行)》中规定的科创领域,包括发放科技贷款、投资科技创新企业发行的债券等。
田利辉认为,资金能否切实流向科技创新,关键在监管。“需警惕个别机构挂‘科创之名,行传统之实’。监管上需要穿透到底,查明资金流向,严防‘洗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