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AI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目标是到2030年我国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要超过90%。近期,包括通信运营商在内的业界各方,正在将智能体作为大模型之后的又一重点发力方向,加速推进其应用场景落地。
入住酒店时,一位AI小助手通过线上对话方式,就能解答各类住宿相关的问题;还能根据旅客需求,来直接调动智能联网设备及服务机器人提供服务。这一场景,就用上了当前最新的AI智能体,它能将客户需求分析拆解后完成对应服务,既提升了入住的智能化体验,也帮助中小型酒店提升运营效率。
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产品专家祁日秀:这种服务背后的智能化设备都通过AI的能力做了连接。一些民宿的场景或者小型的酒店场景在应用,我们大概试点了超过半年的时间,已经有了一千多家门店、上万间客房在实际使用了。
昨天(11日),中国移动宣布了新升级的“AI+”行动计划,目标是,未来三年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总体投入翻一番,同时加速其智能体用户规模突破2亿,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多个行业领域。不久前,中国联通也刚刚发布自己的开源智能体开发平台,支持上百种大模型统一接入;中国电信则上线了能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的超级智能体。除了运营商外,国内多家大模型企业也先后推出智能体服务,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当下新热点。
总台央视记者宁坤:我们看到现在屏幕上这样一个精美的、个性化的攻略网页,其实他就是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用户,在这个“十一”假期给自己做的一份详尽攻略。在做这样一个网页的时候,其实他并不懂相应的技术代码,仅仅通过把自己的需求以文字对话的方式不断提给智能体,用了2到3个小时,就做出了这样一份完整详尽的攻略。
工程师黄晓宇告诉记者,智能体相当于一个能执行具体任务的助理。用户看到的一个智能体背后,事实上有多个“子智能体”在像一个团队一样分工协作,过程中会根据需要调用不同的大模型能力。他们最新开发的一款多模态智能体,还能应用于图片、视频等内容创作。
稀宇极智产品研发工程师黄晓宇:我告诉这个智能体需要帮我去制作三个猫咪的图片,然后用这三个猫咪图片去做三个视频,最终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智能体就会自动去帮我完成这一系列的复杂任务,最后会产出这样一个剪辑后的视频,大概只需要十分钟,其实是降低了创作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