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 出特色等风来定制指数基金乘势“突围”
定制指数基金正在迎来新的机遇。此前,由于底层资产同质化、用户理解困难等多重原因,发展长期处于“尴尬”状态的定制指数基金,近期凭借编制特色与市场风向,迎来规模的显著跃升。业内人士认为,差异化定位的定制指数基金市场是一片蓝海,但真正突围还需挖掘出特色、耐得住寂寞、赶得上风口。
业绩为刃“蓝海突围”
今年以来,部分定制指数基金迎来了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以华富中证人工智能产业ETF为例,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其规模已经超过8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8.26亿元大增342%。
规模的显著增长来自业绩的加持。数据显示,前9个月,该基金的涨幅高达87%,在名称中含有“人工智能”的基金中排名第一。对于一家权益类基金规模约100亿元的基金公司来说,这只ETF已然成为其权益类产品业务规模的“顶梁柱”,稳居公司权益类基金规模的首位。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指数基金的总数已经达到3240只(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年内已成立了逾700只指数基金。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差异化定位的定制指数基金也开始增多。
除上述产品外,近年来类似的产品也持续涌现,比如兴业基金和华证指数公司合作研发指数后,发行成立的“兴业华证沪港深红利100指数”等。该基金的基金经理楼华锋告诉上证报记者,市面上红利指数基金已经很多,后来者缺乏优势,所以他们想设计一款差异化的产品。
尚有困境待突破
尽管定制指数基金被业内视作指数基金差异化竞争的典型代表之一,但仍面临着发展困境,想要借此突围并非易事。
华富中证人工智能产业ETF基金经理张娅对上证报记者回忆道,2021年前后,人工智能相关方向处于相对冷门的状态,当时华富中证人工智能产业ETF一度面临压力,好在终于扛过来了。“做定制指数基金,要挖掘出特色,并耐得住寂寞等风来。”她说。
格上基金研究员蒋睿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当前定制指数基金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难点,比如产品理解起来难、底层标的仍存在同质化、指数编制及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等。不过,随着被动指数基金接受度的提升,定制指数基金已有一定热度,当前各家基金依托自身的投研优势不断创新开发新的主题指数,在科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行业主题中表现更为明显。
为进一步提升定制指数基金的竞争力,指数的编制优化也在不断进行。“我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对这只产品进行了编制上的改造升级。”张娅表示,该指数改造后,在选股逻辑上进一步突出了“提纯”与“景气度优选”这两大原则,既覆盖全面又能获得一定的业绩弹性,希望能更贴合用户对于“一键”投资AI的需求。